深度民生:一程民生“马拉松” 一曲百姓幸福歌
——“十二五”以来我省民生建设回望
很多时候,鲜明的时代感,总是在与历史的对比中油然而生。
2011—2014,弹指一挥间。在决战“十二五”、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之际,回望四年来的风雨历程,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耀眼的亮点是什么?
答案一定是民生建设。
这四年,我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迅速增强,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物价稳控在合理区间,一些民生指标位居西部或全国前列,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上学、就医、住房、饮水、行路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这四年,是青海民生政策出台最多、资金投入最多、事业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这四年,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也是一个个体幸福得到更多尊重的“小”时代。
理念:小财政大民生
回望静水流深的民生之路,不难发现,“小财政办大民生”是我们始终不渝的选择。
万事悠悠,民生为先。这是因为,民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改善民生,才能让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这是因为,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因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这是因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才能筑牢青海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基石。可以说,改善民生,是青海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是推进青海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着力点。
改善民生需要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对青海这样一个穷省来说,钱从哪里来?
省委省政府坚持财政再紧保障民生的力度不减弱,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财力投入到了民生领域。四年来,累计安排财政资金36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例平均达到75.4%。
去年,我省作出了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战略抉择。有人担心,这一背景下,民生还能不能有大的提高?
应该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抓最大的民生工程。我们更应该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和环境质量好的项目,从而不断提升改善民生的能力。事实上,去年我省在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用于民生的财力仍然突破了一千亿元。这充分说明,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道“单选题”。
成绩:绘就壮美画卷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从2011到2014,四年辛勤、四年执着,省委省政府坚定地把保障和改善各族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以一系列惠民举措,浓墨重彩地绘就了一幅民生改善的壮美画卷。
我们狠抓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教育这个民生之基、社保这个民生之盾、就医这个民生之急、安居这个民生之要、人居环境这个民生之需、扶贫开发这个民生之重,完成了玉树重建这个最大民生工程,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增强了发展信心,形成了奋发前行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围绕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实施十件民生实事,集中办成了一大批大事、要事、好事,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促进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民生改善,已经成为青海的幸福底色。
感受:提升幸福指数
对老百姓来说,民生印象更多地来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而个体幸福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串串喜人的民生数字: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关秀英患有白内障,在接受免费手术后,模糊了十几年的眼睛,终于重新看清了天空的颜色——四年来,我省累计投入资金250多亿元,全省医保参保率达到98.5%;
去年10月,海晏县西海镇的马成英住进了位于永盛家园小区的保障房。抚摸崭新的门窗,马成英难以置信:“这是真的吗,这是我的家吗?”——四年来,全省累计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房45.4万套,全省城镇居民户均住房达到1.1套,人均自有住房面积由25.9平方米扩大到32.3平方米;
院落规划整齐,村道整洁干净,家家窗明几净。走在湟中县李家山镇李家山村,看着文化休闲广场上下棋的几位老人,村民李林笑着说:“城里人的生活估计也就是这样吧!”——四年来,全省城镇化率从44.7%提升到49.8%,上千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
……
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能够让我们用“人的标尺”标注过去的四年;有太多太多的数字,能够让我们用“人的尺度”丈量过去的实践。
目标:全面建成小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建设的不断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待、更多的憧憬。可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未来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省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面对新形势,首先要深化思想认识,把握好民生工作的目标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普惠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人人享有基础社会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衣食住用行条件进一步改善。
关键:坚持问题导向
远方的山,总是美好而动人;脚下的路,总是坎坷而曲折。由于我省发展底子薄、区域差异大,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我们还有明显差距,特别是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民众创业创新的能力不足,与发达地区相比,民生整体水平还不高。
群众的幸福追求,就是政府的民生指南。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民生实事工程为抓手,关注民生的城乡和地域差异,注重民生建设与其他工作的互利互动,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基础:稳增长调结构
发展是破解一切难题的“总钥匙”。离开了发展,改善民生就是一句空话。新常态下,唯有稳增长、调结构,才能做大民生蛋糕,增添破解民生难题的底气。
抓住扩投资这个“牛鼻子”,在优化投资结构上下功夫,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以提质量增效益为核心,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向节能降耗、科学管理要效益,向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找新增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结合投资政策完善区域发展规划,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措施:深化改革创新
应该看到,很多民生问题积累到现在,不单单是政府财力和公共服务不足之故,而是这些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体制机制的变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综合医改,把促进健康公平放到突出位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医保、养老制度差异;推进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经营方式;创新社会养老服务机制,加快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保障:法治保驾护航
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做好民生工作不仅需要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更需要法治的保驾护航。
推进依法治省,加快民生建设法治化进程,使民众利益在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得到有效保障,依法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公平要求;深化平安青海建设,贯彻好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依靠:发挥“两个”作用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如天,改善民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美好的梦想,更多地要靠个人努力才能实现;生命的辉煌,也只有通过个人奋斗才能铸就。改善民生,必须发挥政府服务和民众创业“两个”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应始终把民生工作摆在优先位置,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既要抓看得见的民生“显绩”,更要抓不易见的民生“潜绩”;加大民生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就业创业服务和技能培训,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各族群众应牢固树立勤劳致富的理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创业创新活动,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天下顺治在于民富,天下和静在于民乐。
回眸来时路,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脚步坚实而沉稳;翘首看今朝,雪域高原正吟唱着幸福的歌谣;放眼向未来,让我们不断顺应时代新变化、社会新进步、人民新期待,时刻把百姓冷暖挂在心头,在青海大地播撒更多的幸福!(许存师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