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对话:高校毕业生就业到底难在哪

15.06.2015  12:20

  今年,在高等院校就业部门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新常态下的新就业。在应届毕业生的口中,又有这样的声音:择业不如先就业,就业不如早创业。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季临近,今年全省应届高校毕业总体情况如何?面对全省经济的新常态,教育部门、各高校将有哪些新动作促就业?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省教育厅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以及省属高校就业部门相关负责人。

   对话人物:省教育厅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普权

  青海师范大学学工处青海民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就办

  对话记者:莫青

   记者: 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是否有所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您认为难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个“难”?

  张普权:今年,全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15000人,比去年增加1000人。目前,从全省的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是不错的。连续几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达到85%以上。高校为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数也比较理想,据统计每名毕业生有三个岗位可供选择。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两个方面: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目前,我们的岗位比能达到3比1,但大多数岗位和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实现就业受到阻碍,这就是总量矛盾的关键所在。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总是将目光聚焦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之后,高校毕业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降低期望值,勇敢地走向基层,走向小微企业。

  另一个矛盾就是结构性矛盾。目前,高校仍有少数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脱节,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率不高,甚至少数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衡量一所学校的就业情况,不仅要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质量,看就业岗位和专业的对口率高不高。

  除了专业设置外,还有一个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长期以来,许多高校非常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体系的完整,我们姑且称之为“黑板教育”模式,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和培养,这种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并不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这就逼着高等教育要进行教育教学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对接,加强校企联合。

  近几年,我省已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大力调整专业结构。教育部门对高校实施停招、减招、缓招、隔年招和扩招的专业达到二百余个,专业教育和市场匹配度逐渐提高。二是指导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比如,加快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企联合,在企业设置实习实训基地,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培养人才,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可。当然,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不断探索的问题。

   记者: 每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如何统计的,如何保障就业率的客观、准确发布?

  张普权:我们把就业率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初次就业率,即截至每年9月1日的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到每年12月31日统计的就业率叫年终就业率。初次就业包括协议就业、项目就业、应征入伍、出国、升学、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以及灵活就业。去年,我们开发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实施各高校就业情况的动态管理。每签约一个学生,学校立即更新数据,哪个专业就业情况好、哪个专业就业不理想一目了然,这也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记者: 您认为应该如何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张普权: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的主要渠道,我省从2008年开始在全省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取得了较好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上过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毕业生和没有上过这个课程的毕业生在就业中有明显的差距。但是,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自身经历、职称评定等因素,就业指导课的水平和效果还有待提高。

   记者: 以往,会有这样的声音:师范类学生只能当老师,就业不怎么理想。近年来,学校如何拓展师范类学生的就业渠道,走上创业之路的毕业生有多少?

  青海师范大学学工处:今年是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但总体就业率比2014年同期增长14.9个百分点。近年来,我们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现在当老师已经不再是就业的唯一渠道,到大中型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很多。今年,我们新增青海经视、海东道通信息技术公司等多家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帮助毕业生就业。本月,还将组织5个小组赴我省部分州县、工业园区及南方人才交流市场开拓就业市场。

  目前,创业孵化基地已入驻企业12家,另有6家企业申请入住基地,带动就业百余人,行业涉及文化传媒、大学生综合服务、网络服务、培训学校等领域。据统计,2014年,入孵企业共计盈利206万元。

  面对全省经济的新常态,我们根据赴省内外调研掌握的数据和信息,学校进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增设小教全科专业,更好地适应我省经济、社会、教育发展需求的战略目标,将培育创新性人才与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记者: 与省内其他院校相比,青海民族大学有着高考录取分相对较低,就业竞争力较低的特点。学校如何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

  青海民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我们的学生具有“三高两低一传统”的特点,即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6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贫困生55%、特困生30%)、民考民学生比例较高(23%);与省内外同类院校相比,高考录取分相对较低,就业竞争力较低;另外,许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比较传统。因此,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难度更大,责任重大。

  面对就业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模式,逐年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核奖惩力度,从生源与培养质量角度聚焦专业、聚焦核心课程倒逼教学改革。同时,构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及残疾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机制,引入第三方加大就业数据的核查,确保统计科学准确。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活动,让毕业生感受职场的氛围,提高求职能力。

   记者: 受全国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省经济进入新常态,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在新常态下保障就业质量?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就办:2015年,我们共有高、中职毕业生1546人,毕业生人数比2014年多317人。目前,毕业生求职已进入最后阶段的冲刺期,毕业生出现“一人难求”的现象,技术类岗位的最高薪资竟达到3500元至6000元,平均工资也远高于去年。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比起本科生求职,学历上有一道坎儿。但是,受省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用人成本的增加和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的原因,省内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企业很“感冒”,因为这些毕业生更容易培养,而且绝大多数毕业生谦虚好学。近年来,学院招收高分考生逐年增加。

  为了保持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全院形成上下联动促就业的新模式,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机制,为调动全院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对在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系、班级以及个人继续实施奖励制度,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氛围。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