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吸氧边出诊他为患者奉献到生命尽头
傅祖植教授(图片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提供)。
著名内分泌科专家傅祖植11月6日凌晨逝世
带着使命而来,了却心愿而去,
他已经走过的人生,充满理想与追求,
在这样的一段旅途后,
迎接他的,定是安宁与祥和……
——患者乔安追思傅祖植教授
没有催人泪下的哀乐,萦绕在耳畔的,是作曲家巴赫的一曲充满诗意美的《G弦上的咏叹调》……这,是原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傅祖植教授生前为自己定下的特别版“哀乐”。在简朴的追思会现场,前来凭吊的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共同追忆这位可敬的老教授。
今年11月6日凌晨,傅祖植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6岁。
记者昨天从医院获悉,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呼吸困难的他仍带着氧气坚持出诊,直至离世前一个月。同事和学生说,他坚持“干净做人,细致做事”,一生低调而高贵地诠释了沉甸甸的四个字:医者精神。
病人一家三代追随他
“其实他不曾走远,因为我们的心里住着他。如果你曾向他求诊,你应可感触到所谓的‘医者之心’。”
在追思会上,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朗诵令人们潸然泪下。这首诗的作者是患者乔安,她说:“我家三代人都是傅医生的病人,追随他已经快40年了。”
说起傅医生的好,乔安滔滔不绝。十多年前,她还没结婚就查出患有甲亢,难以治愈,需要长期治疗。每当病情复发时,傅医生就伸出援手,助她渡过难关,顺利地嫁人、生子。
怀孕后,她的病情突然急性发作。有人建议“别要这孩子,先治好自己的病”。正当她纠结万分之际,傅医生的一席话让她如同吃了“定心丸”。
“他给我调整药量,指导我如何边控制病情边度过孕期。可以说,没有他,我的孩子就保不住了。”乔安至今记得傅医生的话:“得了甲亢,要孩子不容易,相信医生,别轻言放弃这个小生命”。
在傅祖植53年的从医生涯中,像乔安这样一家三代追随他的病人还有许多。同事说,傅老对病人非常负责,从不多开一个检查,开药准确又极精简,从不让病人多花一毛钱。
千方百计为病人省钱
“我父亲对病人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带旧病历来看病。”他的儿子回忆,如果病人没有做到,他会温言指出,“不能这样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傅老师认为,通过病历上的记录,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和检查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就诊资料,有些重要检查就需要重做,病人又得多花钱了。”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严励教授回忆说,傅老师经常叮嘱年轻医生,“要千方百计地为病人尤其是农村病人、贫困病人省钱。”
傅祖植退休后,被医院返聘出特诊,仍有许多老病号执着地要找他看病。当时,肺功能差、一活动就呼吸困难的他,经常一边吸着氧,一边坚持出诊。最后几次出诊,他每次只能看5个老病号,看一会儿就得吸口氧。王川医生说,曾有年轻医生深受触动,偷偷拍下傅教授出诊时的感人画面,分享到网上,却被他要求撤下。
“我们坚决反对他出门诊,但是没有用!”他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内分泌科副主任李焱教授感慨地说,老一辈医生对病人的高度责任感令晚辈高山仰止。
傅祖植
■我国著名内分泌科专家,1938年4月出生在香港,中共党员。
■1961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曾任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
■在我国最早开展变异胰岛素的研究,曾率先研究中国人瘦素基因CDNA克隆,早在三十多年前就率先开展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等研究。
■因杰出的学术表现,去年荣获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终身成就奖。
卧床
不忘育人
“说句心里话,我不理解傅老师!”追思会上,李焱教授泣不成声。他说,傅教授病重时,仍指挥医生和家人帮他把新的科技动态整理出来,交给其他教授备用。傅祖植常年主管教学,对年轻医生的培养尽心尽力,不管是不是亲传弟子,他都倾囊传授,乐于分享新知。
他给年轻医生写信时说,“我很关心年青一代,并很高兴看到他们迅速、健康成长。特别是悟性的培养,通常一个医生毕业头3年十分重要。之后,人的能力就不一定和年资成正比了, 差距会逐渐拉大,悟性高的人会跑得快些”。
傅祖植教授经常告诫学生们,医生要练好基本功,如果在细节上不严谨,就无法严肃认真地对待病人,不能及时抓住病情的细微变化。这次住院,病情转重的他躺在病床上,仍不忘给管他和另一病友的年轻医生纠正病案书写上的错误。
病重
心怀医院
“傅老师到病重时心里仍是想着医院。”医院沈慧勇院长回忆道,进ICU时,他表示“别再浪费同志们的精力了,不要过度抢救。”
“其实,他早就设想好了人生的终点,再倒过来安排自己的人生。”他的儿子说,父亲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让周围的人们受到一点启发。
或许正如患者乔安诗中所言,傅教授“带着使命而来,了却心愿而去,他已经走过的人生,充满理想与追求,在这样的一段旅途后,迎接他的,定是安宁与祥和……”(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王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