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三江源】为青海发展建设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开栏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及时传播法治声音,全面展示我省普法工作的生动实践。今日起,省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司法厅、青海法制报社共同推出系列普法宣传进行时特刊《法润三江源》敬请关注。
青海新闻网讯 “七五”普法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谋划,创新举措,取得新成效。
法治宣传运行机制 不断优化
近年来,省司法厅坚持把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机制、强化队伍作为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规范运行的重要抓手。组织领导更加有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我省普法组织领导机构历经多次调整,至2016年3月根据十二届省委104次常委会和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第3次会议精神,省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司法厅厅长为副组长,党委政府24个单位部门为成员的省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司法厅,机构成立后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机构职责、责任分工、制度保障等重大事项,建立领导小组工作职责8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11项,分类制定24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强有力地发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指导功能。强化年度考核,根据省依法治省实施年度考核统一安排部署,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年度依法治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组成考核组,与全省综治、维稳和依法治省工作同步完成对8个市州法治宣传教育年度考核,指导省直部门围绕年度重点工作开展自查总结,切实把法治宣传年度考核作为推进指导各地各单位工作的重要抓手,为全省“七五”普法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法普法全面推进。《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颁布实施后,在全省范围每年集中开展宣传活动,2017年组织开展了条例颁布实施5周年集中法治宣传,推动各地各单位依法普法、履行普法责任。结合高起点推进“七五”普法规划贯彻实施,建章立制,注重细化中央和国家的顶层设计,制定《关于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以案释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全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媒体公益普法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全省普法新媒体工作的意见》《青海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办法》《建立完善全省法治宣传教育“谁执法谁普法谁评查”和“谁主管谁普法谁负责”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等9项制度,为“七五”普法夯实了制度基础。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经费保障大幅提升,积极推动将法治宣传教育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主动协调争取财政支持,省级法治宣传教育经费由多年的人均0.2元提高至0.6元,并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加法治宣传经费投入。不断壮大和强化普法队伍建设,全省8个市州和省直133家单位均设承担普法工作部门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全省各级法治讲师团达到56个,讲师团成员775人,2016年新组建350名大学生普法志愿者队伍,聘请186名普法新媒体网络评论员、182名普法联络员,为“七五”普法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七五”普法 全面启动实施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七五”普法工作,多次听取、省司法厅工作汇报,向十二届省委第93次常委会提交汇报了我省“六五”普法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对我省“六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全省8个市州和133家省直部门“六五”普法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省普法办、省司法厅高质量编撰制作“六五”普法巡礼专题片和成果汇编,相关典型材料在全国会议做经验交流,评选推荐我省22个先进集体、27名先进个人受到国家级表彰,其中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分别获得“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国‘六五’普法先进普法办公室”荣誉称号。据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我省群众对“六五”普法和“十二五”时期依法治理情况总体评价满意度达85.30分。高标准制定“七五”普法规划。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分期召开省法学专家、“法律七进”牵头部门、司法厅机关、各市司法局4个层面“七五”普法规划意见建议征询会,广泛征求省内大中专院校、科研所、人大、政法等法学专家学者意见建议380条,整理吸纳196条(篇)意见建议,反复修改15稿。6月28日,省委省政府正式转发了全省“七五”普法规划。7月28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七五”普法决议,2016年我省规划、决议既体现中央和省委精神,又切合工作实际,突出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高起点启动“七五”普法。以省委、省政府名义高规格召开全省“七五”普法动员大会对全省“七五”普法作出统一安排部署,对全省“六五”普法133个先进集体和106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七五”普法规划新闻发布会,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方式,广泛宣传、深入解读中央和全省“七五”普法规划。全省各地、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相继制订规划、召开启动会议,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层层部署,扎实推进。与全国各省市相比,我省规划制定出台早、启动会议规格高、安排部署快。
强化“一个意识” 推进依法普法
牢固树立遵照法律法规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意识,按照“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充分发挥《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指挥棒”作用,使普法成为全民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切实把《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和“双普法”责任制落实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好。从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青海的高度,把推动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作为重要责任,作为推动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的重要抓手,作为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谁评查”和相关单位部门“谁主管谁普法谁负责”双普法责任制的重要举措,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和社会各层面认真履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职责,推动完善“大普法”工作体系,使良法善策得以普及并成为促进青海发展建设的源头活水。把依法普法作为法治青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进一步提高普法在法治活动中的权威地位和杠杆效用,以普法推进人民群众对法治观念的增强,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真正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习惯,为青海发展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人文环境。
坚持“两个结合” 增强普法实效
坚持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通过法治文化传播力量,普及法律知识,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意识,培育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习惯。通过建立一个法治宣传橱窗、设立一个法治宣传LED电子显示屏、建立一个法治宣传长廊、一个法律服务室、一个法律图书角、配备一名法治联络员“六个一”工程,将法治元素融入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有重点、分层次建设一批具有青海特色、适合群众需要的法治文化示范点或示范基地,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将法治元素直接导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程、团体章程,纳入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活动内容,组织群众参与法治实践,提升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水平。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接合,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促进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深度融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青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突出“三个对象” 精准有力普法
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推动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推进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年度普法考试、专业法律知识考试和领导干部年度述法等工作,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要突出青少年这个重点群体,认真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积极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规范未成年人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实现“四个突破” 拓宽普法渠道
努力在法治宣传教育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扎实推进富有青海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法治广场、法治公园、法治长廊、法治橱窗、法治宣传大篷车“五大亮点设施”,强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规模化、系列化、系统化,突出法治文化的大众性、广泛性和互动性,有效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切实增强法治文化的穿透力、辐射力,推动法律知识家喻户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努力在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上取得突破,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区、市)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努力在新媒体普法上取得突破,充分借鉴兄弟省份好做法好经验,依靠媒体、网络运营商等专业机构,突出“专业人做专业事”,建立全省普法新媒体矩阵,全面加强“两微一端”新媒体普法工作力度,开拓具有青海特色的普法新媒体阵地。努力在加强普法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普法对象对法治宣传教育的不同需求,力争使更多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层,转化应用到普法实践中。
落实“五项机制” 压实普法责任
进一步落实组织领导机制,推动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健全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普法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明确责任部门和普法联络员,切实强化各成员单位职能,推动形成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合力。进一步落实普法责任机制,把普法责任制作为落实法治青海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国家机关工作目标、领导干部绩效、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考核内容,深入推进青海法治宣传教育9项制度落地见效,督促指导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尽快建立普法责任清单,明确普法责任分工、对象任务和考评标准,促进普法责任、管理责任、评查责任落实,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进一步落实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机制,加强普法志愿者、法治讲师团、义务法治宣传员等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法律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支持、鼓励社会团体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参与普法,开展志愿服务,扩大普法覆盖面。进一步落实工作保障机制,指导全省各地逐步加大人、财、物保障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费动态增长机制,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社会辅助、多方支持的经费保障机制体系,夯实普法保障基础。进一步落实考核评估机制,研究制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强考核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考核结果运用,确保“七五”普法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重点对象学法用法 取得实效
牢牢抓住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等重点,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类施教。紧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认真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年度考法形成常态化,全面创新推进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法工作,2016年再次将“光盘版”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试系统升级为“网络版”平台,全省4000余家单位完成升级,在“12·4”国家宪法日期间全省12万余人上线参加普法考试,与往年同期相比参考人数再创新高;注重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育,对160余名厅级领导干部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省内共举办4期普法骨干培训班,累计培训360余名普法骨干,培训人员覆盖至全省各市州县和省委各部委、省直各机关单位、省管企业、人民团体和中央驻青单位。突出青少年学生关键时期,依托我省院校组建大学生普法志愿者队伍,并召开成立启动仪式,为我省普法志愿者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进一步拓宽和延伸了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新渠道。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青少年与法同行、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有奖征文活动、普法漫画征集、普法学法舞台剧比赛等形式多样活动,扩大青少年法治宣传覆盖面、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坚持从准确把握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规律特点出发,积极打造普法新平台,将推进创新贯彻始终,使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更加精准有效,更好地服务法治青海建设。创新普法理论研究新平台,坚持以创新普法理念为基石,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宣传教育与公法研究中心承办了“第四届全国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研讨会”,成立了青海省法治宣传教育研究中心及实践基地,并召开启动揭牌仪式,签订战略合作共建科研协议,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成立领导机构及办公室,特聘11名法治研究员,通过理论研究成果交流,多层次、高质量提升我省法治宣传教育的重大理论、重要制度和实践前沿问题研究水平,此项创新举措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上层次作出有益探索和积极示范。打造普法主题宣传新品牌,坚持以满足群众需求、扩大影响为导向,形成了以“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为品牌、以关键时间节点经常性宣传为支撑的法治宣传教育新平台,重点部署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4·15”国家安全日活动,集中开展了以“弘扬宪法精神、服务‘四个扎扎实实’”“弘扬宪法精神、传播法治文化”为主题的“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组织省级法治讲师团成员深入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宣讲35场。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精准扶贫中,编印发放《青海省驻村(社区)第一书记法律知识读本》《公民宪法读本》6万册。向基层单位发放法治宣传资料、法治文化用品5000份。开辟法治宣传新阵地,坚持以开展“互联网+法治宣传”为契机,召开了青海省普法新媒体暨网络版学法用法考试平台上线启动仪式。创办省级普法期刊,组建新媒体普法工作室,组建全省普法新媒体矩阵,推进各市州完成矩阵对接和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全面改版升级“青海普法网站”,新建立青海普法微信公众号、普法微博、普法APP客户端平台。通过“学宪法送话费”“学宪法送积分”等各类线上线下活动4次,吸引粉丝48363个,目前关注量仍在不断上升,累计推送新闻类、纪实类、视频类、图解类普法知识570余条,近一个月阅读量10万余次,转载分享9427次,朋友圈转发10268次,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跃位全国中等影响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