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谷地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

04.03.2016  03:38

  青海新闻网讯  河湟谷地奏响和谐曲,海东大地唱出团结歌。

  在我省海东市1.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黄河流淌出一条物产丰富的幸福谷地,湟水河跳动着一个个团结向上的吉祥音符。民族团结在这里奏响了幸福的华章。聚居着19个民族的河湟谷地上,各民族携手相依,团结一心,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共荣之歌。

  

   鱼水情深的“团结之家”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麻地沟村,一个朴实厚道、善良孝顺的藏族媳妇白马宗巴被当地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孝顺贤惠的“格桑花”。

  2004年,出生于西藏自治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白马宗巴和汉族小伙蒲得玉在西藏相识、相恋。23岁的她在结婚后跟随丈夫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西沟乡麻地沟村。

  “刚来这儿的时候,我听不懂这里的话,吃住也很不习惯,跟家里人都没办法交流,也不会做当地的面食。”现在,说起这些事的白马宗巴已经是操着一口地道民和方言的“尕媳妇”了。

  在政府的号召下,白马宗巴夫妻二人种起了地膜玉米,养起了猪,农闲时节就外出务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白马宗巴在跟丈夫学汉语、跟邻居的大婶学做饭之后,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外出打工的蒲得玉因病去世,白马宗巴似乎觉得天要塌了——年迈的公公谁来赡养,年幼的孩子谁来照顾,一系列困难摆在了这个无依无靠的“尕媳妇”面前。

  没有找政府求助,没有找亲戚帮忙。伤心之后的白马宗巴将养家糊口的担子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后来有人给我介绍了现在的丈夫。”白马宗巴笑着说:“在商量着要结婚时,我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到公公家里一起生活,照顾公公和孩子。”就在大家都觉得她太傻的时候,现任丈夫答应了他的要求。“我愿意和她成家的原因就是她这个人实话比较实在!”说起这些事情白马宗巴的丈夫显得有些激动。

  为了一句话的承诺

  就像白马宗巴这样的故事在海东市还有许多……一个来自彩虹的故乡互助土族自治县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也在海东市的许多地方不胫而走。

  “他从小就听不见,要不是遇上了李仁英,他也活不到今天……”在互助县东山乡大庄村,村民们看着从眼前走过的这位老人,都有着同样的感慨。

  老人名叫李长旺,年过古稀之年的老汉身着一身古朴的蓝色的中山装,步履蹒跚地走进家门时一个满脸布满皱纹的土族汉子赶紧迎了上来,将老人扶到屋里,这个人就是非亲非故照顾老人30余年的土族村民李仁英。

  “听说他是在我们县东山乡的寺尔村做了几年的上门女婿,后来媳妇一家人先后去世,就剩他和两间老旧的土房子。因为耳朵听不上,委屈受多了。”李仁英说着,搓了搓布满老茧的手,这个和泥土打了30多年交道的庄稼汉回忆道:“我家有个亲戚正好在寺儿村,和他家离的近,小时候我经常去他家玩,就认识了李长旺。”

  1985年,深知老人生活不易的李仁英不顾家人反对,将李老汉接回自己家照顾。这一年,他23岁。“老人不会说土族的话,再加上耳朵又听不见,我就让家里人和他用手比划。”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家境并不富裕的他更是长年累月在外奔波赚钱,为的就是让一家人吃饱肚子。

  “既然把老人接来了,就要把他当作自己家的人。”就这样为了一句话的承诺,几十年的艰辛照顾早已化成了土族和汉族之间一个温暖之家的幸福故事。

   “团结村”齐心协力奔小康

  和煦的春风尚未吹开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水车村田间地头的冰雪,可春天般幸福的笑容早已绽放在村民们的脸上。

  这个村是由汉、回、藏、撒拉4个民族组成的小村子。现如今,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民房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整洁的硬化路环绕着村庄田地。

  赵士成是原来村委会里的老干部,说起村上的变化他感触最深。“十几年前,我们村在全镇率先实施了农用电网改造工程,2003年村道修成了水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情况彻底改变了。后来村上的学校进行危房改造,娃娃们的上学条件改善了。落实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村上的十几户村民还建起了一处冷水鱼养殖合作社……”赵士成对这些变化感触颇深。

  村党支部书记赵国志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一直是把民族团结教育和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从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入手,努力改善民生条件。2014年,村上还争取到了千亩露天蔬菜种植项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水车村经济发展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改变了,“十星级文明农户”、“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接二连三地开展,村民间团结友爱的氛围愈加浓厚。

  “如今,村上回族同胞过节时,我们左邻右舍都愿意去祝贺,我们汉族逢年过节,家里总少不了回族、藏族的客人。回族村民家里办喜事,汉族村民争着去帮忙,汉族村民办喜事,还按照少数民族的习俗招待一番。总之,村民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村主任苏成英感慨地说。

   社区里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我们社区的常住人口有两万余人,少数民族占到一半儿。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加强了社区的管理创新。这项工作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六园一心’!”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川垣社区的支部书记马宇萍介绍道。

  张振华是川垣社区老年人协会的会长,自协会成立以来,他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除了这个协会,社区还组建了民间射箭协会、书法协会等多个组织,连同组建的文艺团一起,人们的文化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小区成为了远近有名的“阳光家园”。

  “社区有近400名孤、寡、空、残等高龄贫困人员,我们不仅开展‘一帮一’爱心活动,还成立了一支爱心支援服务队,这几年给贫困人员送去了7万多元爱心慰问金。”

  工作人员李萍萍接着说:“让青少年帮助老年人,对卧床不起的老人定期开展帮扶;为孤儿、残疾人、留守儿童过生日。通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让我们的社区成为了‘爱心家园’。对于社区的贫困群体,我们的关注度也持续增加,联系爱心单位帮助5名贫困大学生创业,修建了老年人活动室和健身场地。同时,准确按时发放低保金、残疾人补助、高龄补贴,让党的惠民政策在我们这‘博爱家园’得到全面落实。”

  马宇萍笑着接话道:“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居民的教育培训,打造‘学习家园’;加强平安社区建设,打造‘和谐家园’;搭建党员服务平台,创建‘红色家园’。最终,发挥咱们社区的优势,努力创建‘心连心工程’!”

  社区的变化,居民石菊秀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现在我们小区里,老年人有活动场所,年轻人有学习乐园。有好邻居、也有好婆婆。亲帮亲、邻帮邻,这人和人的感情可不分什么民族,在我们这儿啊,人情味浓着呢!”

  近年来,海东市在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中,市、县(区)机关单位与贫困乡村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结对帮扶活动,在学校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之花香溢校园”等教育活动,在广大乡村开展“五好”主题创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加快发展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