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油气资源的探秘者——记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03.05.2016  10:52

  青海新闻网讯 “去年,青海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计划的327%,原油产量同比增加1.5%。今年4月我们又在英西深层破解了又一道世界级勘探难题,发现了日产油气当量超过1000吨的罕见高产井”。谈起近期取得的成绩,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马达德难掩兴奋之情。

  勘探开发研究院担负着为青海油田全面建成千万吨高原油气田提供技术支持的重任。马达德就是这个有着360位各类专业科研技术人才团队的“掌舵人”。

  科研平台拧成攻关合力

  该院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杭州分院,东方物探和中油测井研究中心、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形成“三院五中心”智库联盟,以“柴达木盆地重大科技专项”为项目依托,构建了“青海油田科研大平台”,全面实现成果共享、资料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荣誉共享,形成了科研攻关的巨大合力。通过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攻关,取得了14个技术亮点和30项重要科研成果。马达德介绍说:我们通过搭建科研大平台,推行勘探与开发、科研与生产、实验与现场的一体化模式,重点实施特色技术深化、瓶颈技术突破、超前技术攻关等举措,确保了技术优势领域的持续领先、技术赶超领域的有效接替以及技术储备领域的广藏厚积,形成了柴达木油气勘探开发的特色技术体系,支撑和引领了青海油田的快速发展。

  勘探铸就发展动力

  “目前,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缺少适用高效的特色技术,造成了别人因地下没油发愁,而我们却面对着地下有油找不到或者找到了拿不出来的困局。”谈及新技术和新理论给油田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近几年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时,总地质师张永庶深有感触。

  他介绍道:由于受盆地复杂地质结构、勘探技术、勘探理念等因素的制约,继尕斯油田和涩北气田之后,青海油田油气勘探再没有大突破。2007年以来,我们通过科研攻关,创建了柴达木盆地源外构造——岩性复合成藏、断裂与砂体复合疏导晚期成藏等多种新模式,形成了高原咸化湖盆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打造了国际领先的复杂山地地震一体化配套技术,实现了勘探上的重大突破。仅“十二五”期间就新增油气三级储量10.5亿吨,并连续7年获得中国石油“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一等奖”。

  开发成为上产推力

  油气资源找到了,但如何才能将地下的资源拿出来,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呢?

  针对这个问题,该研究院再次聚焦盆地油气开发难点,立足老区稳产与新区上产中的瓶颈技术展开攻关,形成了三大系列20项技术和复杂地区水平井、平台布井、井网重构、连续油管作业、多层多段压裂改造等10余项配套工程技术,其中连续油管年作业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了高原油气田开发的特色技术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们完成科研推广应用项目392项,自研率上升到了78.9%,科研课题完成优良率100%,科研成果应用率达95%以上;原油产量从186万吨上升到223万吨,天然气产量从56亿立方米上升到68.89亿立方米,特色技术已经成为青海油田持续稳产上产的重要推动力。”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冯云发说。

  人才提升发展实力

  “取得这些科研成果,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科技创新机制和科研文化的建立。”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国成说。

  在“人才强院”战略的指导下,该院改“相马”用人为“赛马”选人,注重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通过技术培训、科技讲座、技术交流等,搞好科研人员理论技术的更新与储备;给年轻人压担子、扶梯子、搭台子,帮助年轻人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成了一支专心致志搞科研、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人才队伍。

  陈琰是该院青年学术带头人、省劳动模范。他说:“我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技术专家和骨干,得益于研究院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机制;得益于研究院浓厚的科研底蕴、宽厚的科研风范和深厚的科研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