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多草原上的幸福歌谣

09.07.2015  10:50

   7月6日,记者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城出发,沿着崎岖的通乡公路前往治多县扎河乡。90公里的路程,车窗外嘉洛草原上五颜六色的野花竞相绽放,还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通乡公路,直到草原上零零落落的出现了牧民新居,我们内心一阵欣喜,扎河乡到了。

  扎河乡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治多县海拔最高的乡镇之一。

  虽然海拔高、路途远、地处偏僻,但治多县长期以来始终把偏远乡镇民生改善放在突出的位置。

  走进扎河乡智赛村牧民文德的新居,独具特色的藏式家具让人眼前一亮,室内电视、冰箱一应俱全,火炉上熬着的奶茶散发着沁人香味。 “党和政府对我们如此关怀,不愁吃穿住行,孩子能上学了,老人看病也方便了,我开了个小卖部,还有90多头牦牛,一年收入不少,日子越过越舒心了。”文德说道。

  在扎河乡卫生院,投资100万元的办公楼已经打好地基,卫生院院长忠嘎正在给多玛向多开药。多玛向多是扎河乡智赛村的牧民,患了慢性胆囊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乡卫生院开药,今天是他最后一次开药,吃完这次的药就能康复了。多玛向多说:“如今牧民们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我看病花了740多元,新农合能报销600多元。”

  扎河乡卫生院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卫生院里,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血球分析仪等医疗设备齐全。为了继承和弘扬藏医学优势和特色,卫生院还开设了特色专科藏医外治科。

  走进扎河乡寄宿小学,这里俨然是一个建筑工地。施工场地的对面是黄色的二层楼房,共有四栋,这些房子是学生们的食堂、宿舍和教学楼,食堂和宿舍去年已经投入使用了,教学楼内部正在装潢,预计7月底就能投入使用。食堂前的空地上扎着6顶白色的帐篷,是一年级到六年级过渡期的教室,帐篷内整齐地摆放着桌椅,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孩子们认真地听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求。

  扎河乡寄宿小学160个孩子当中,最远的来自索加乡,索加乡距离扎河乡寄宿小学有180公里的路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到这么远的学校来读书,扎河乡寄宿小学校长陈松告诉记者,在以前,牧区的孩子不听话,家长往往吓唬着说,不听话送你去上学。现如今,家长往往都说,不听话不让你去上学。受教育学知识的观念已经深入牧民心中。

  扎河乡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基本达到了100%,学校的每个孩子每天都有3元钱的营养餐补助,一年孩子在校时间是200天,每个孩子每年的营养餐补助就是600元,扎河乡寄宿小学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将营养餐改为了八宝粥、炒面、酸奶、方便面和火腿肠。此外,每个孩子每年还有2100元的助学金,用陈松的话说,孩子到学校学知识不仅不花钱,还给学生们发钱,哪个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呢。

  2015年,投资1300万元的藏区项目,为扎河乡寄宿小学兴建综合楼、体育场、幼儿园。

  由此往前,2014年,投资120万元,为扎河乡寄宿学校修建食堂;2013年,投资500万元,在扎河乡寄宿小学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2012年,在扎河乡寄宿小学投资400万元实施校安工程……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党和政府对偏远乡镇教育事业真金白银、真情实意的投入和付出。

  扎河乡牧民用电是一个难题,乡镇上只有一个光伏电站,这个光伏电站也只能供应乡镇附近2公里之内的牧民群众,偏远村社用电只能靠小型太阳能,而且只能用来照明,每天也只能用3个小时左右。由于牧区地域广阔,牧民居住分散,能享受到乡镇光伏电站用电的牧户少之又少。但是,就在去年,治多县实施了草原新帐篷工程,为扎河乡偏远村社牧民群众发放了800多套草原新帐篷,新帐篷配套设备有太阳能、电视机、卫星接收器、钢丝床、火炉等,有了这个新帐篷,牧民群众再也不用担心用电问题了,而且还能看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

  从扎河乡往西170公里是索加乡,这里平均海拔4700米,有“天边的索加”之称。在这片长江源草原上只有716户、2684人居住生活着。由于自然条件所限,民生改善的困难也增加了,但是治多县改善索加乡民生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在索加乡寄宿小学,从2012年开始,累计投入达1000余万元,实施了校舍安全、标准化学校建设、校园美化绿化和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学校内还设有医务室,医务室为孩子们开通了健康教育课程,适龄儿童基本全部入学。

  索加乡下大力气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农合参保率达到了96%,乡镇卫生院不仅能看病,还建成了藏药生产基地,健全了乡村两级卫生服务体系、医改和药品三统一工作,确保了药品的零差价。

  2013年,为索加乡牙曲村和莫曲村投资50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村里将500万元统一整合,在治多县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14年,又为牙曲村和莫曲村投资225万元,村里用这笔钱在县城购买了425平方米的门面房,用来出租,每个月的租金就有近2万元。

  处于长江源头的治多县始终坚持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进的新起点。治多县委、县政府一步步浓墨重彩地绘就了长江源头民生改善的壮美画卷,吟唱着民生改善的幸福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