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我省持续做好选调生工作综述
“这里的天很蓝、水很清、人淳朴,在青海高原干事创业,我们的价值能更大程度地实现。”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苏铧烨毅然报考了青海选调生,从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副镇长,到海东市工信委运输科科长,他从脱贫攻坚、园区招商引资等重大工作中一步步稳健走来,今年,身为90后的他被提拔为平安区副区长,成为青海最年轻的县市区党政班子副职。
2013年,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组织部启动定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工作。8年来,选调高校范围逐年扩大,2021年达到44所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启了我省定向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和面向省内外二本及以上高校常规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双翼齐飞的崭新局面,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选择青海、扎根青海。
严格选,不断扩大“蓄水池”
“要甘于为新青海建设服务奉献,经选调被正式录用的选调生将纳入全省党政新苗人才管理。”
“立足省情实际,加大进青奖励资金。2021年,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学历的定向选调生进青到岗后,奖励资金分别增加到12万元、10万元、3万元”……
每年,我省定向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宣讲组,都会走进定向选调高校进行“面对面”政策宣讲。每一场宣讲会上,各高校学生济济一堂,他们被省委省政府求贤若渴、招才引智的诚意所打动,被大美青海的自然风光所吸引,被自己渴望干事创业的理想所感召,毅然踏上了青海高原这片热土建功立业。
高度重视选调生工作。我省将选调生工作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源头工程”来抓。省委组织部在2018年下发的《青海省选调生招录及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结合省情实际,赴云南、山西、陕西、重庆等多个省市调研,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在此基础上,2020年修订形成《青海省选调生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政策措施,完善选调生工作的顶层设计。
严把选调“入口关”。突出品学兼优,坚持选调中共党员、学生干部、获得校级及以上表彰奖励、大学期间有参军入伍经历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实行院系党组织、高校党委和省委组织部“三审”制,在报名、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全过程了解德才素质,突出政治素质考察,特别是把志愿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甘于为新青海建设服务奉献的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调进来。同时,立足省情实际,加大少数民族选调生选拔力度,为县乡基层选调了一大批“双语”干部。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源头建设,储备高素质党政人才,
青海将定向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工作纳入全省人才工作的大盘子,实施“昆仑英才·党政新苗”计划,吸引一批批我省急需紧缺专业大学毕业生加入到我省干部队伍中。近三年,累计选调1321名选调生,其中中共党员占45.4%,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18.9%。选调生整体素质较好、专业能力较强、知识结构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态势。
用心育,墩苗壮骨促成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蓄水池”既要水量充足,又要水质优良。为了让选调生根扎得更深一些,苗墩得更壮一些,全省各级组织部门搭舞台、给机会、压担子,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蓄足发展后劲。
“我从青涩懵懂的青年学生转变为脚踏草野、心怀微光的基层干部,从怀揣梦想、旁观发展的理想者转变为投身一线、亲历变迁的实践者,为我今后的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是选调生赵斌成到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实践锻炼后的感言。2017年,他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选调到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随后被派到基层锻炼,这段基层历练的经历助推他健康成长。
我省在选调生培养锻炼中注重实践锻炼,将基层一线作为主战场,切实树立起选调生选调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的导向。对新选调到县乡工作的选调生,有计划地安排到村任职,开展2年的驻村实践锻炼;对录用到省市直机关的选调生,试用期满后,有计划地安排到本单位联点村实践锻炼2年。选调生到村任职期间,履行大学生村官职责,按照大学生村官管理。近两年,先后组织557名选调生扎实开展到村任职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从今年开始将到村任职选调生优先作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管理,确保“墩苗”取得实效。
注重递进式培养。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工作实际,特别注重把选调生选派到环境艰苦、工作任务重的地方锻炼;对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的选调生进行轮岗交流,加强多岗位培养锻炼;对在县乡工作3年以上的选调生,有计划地安排到省直单位跟班学习锻炼1年。
严管厚爱并重,抓实选调生教育培训。强化跟踪培养,通过岗前培训、“新苗班”等方式助力选调生工作早融入、能力再提高,形成重在平时、常抓不懈的制度机制。各县市区组织部门定期不定期召开选调生座谈会,倾听选调生心声,全面掌握情况,帮助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及时“修枝剪叶”,助其健康成长。(何敏 青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