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精心烹制“脱贫面”

15.01.2018  18:28

  青海新闻网讯 30多年前,当第一批海东拉面人走出大山,面对山外的陌生世界时,他们既不自信,也没有底气,唯一能做的就是靠着勇气能多卖出几碗拉面,多挣几个钱。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近17万海东农民靠拉面经济全年的总收入已经达到150亿元。一碗普通的拉面,已成为海东农民摘掉“穷帽”奔富路的“脱贫面”。

  十几年前,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下村的韩福忠走出大山来到安徽合肥从事拉面经济,靠着干净卫生的餐饮、诚实守信的经营,让他的餐饮店成为安徽省合肥市清真餐饮的龙头企业。韩福忠告诉记者,每一个员工到公司以后都会有一个前期的培训,除了技能培训,还有围绕多民族之间融入、包容、团结而做的一对一培训。

  为了使海东拉面产业发展得更稳、更大,化隆、循化两县都在外地派驻了劳务办事人员,他们被拉面人亲切地称为“娘家人”。在担任化隆县驻郑州市劳务办事处主任的13年里,马国庆常年穿梭在拉面人与当地政府部门之间,为拉面人员在解决政策服务、子女入学等问题上奔波忙碌。马国庆说:“在这几年里我也算是见证了拉面经济的快速崛起,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郑州市本木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木海子从一名拉面店跑堂做起,目前他已拥有自己的公司,有5家直营店。在艰苦创业的道路上,“娘家人”的帮助和扶持是他最大的靠山。他说:“办事处经常组织我们学习一些法律政策,让我们及时的掌握这些信息,还帮助(解决)我们在外出务工人员孩子上学的问题。”

  据了解,仅海东市化隆县在全国270余个大中城市各类餐饮店就达1.5万家,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0万人(次)。化隆县就业局局长赵鸿说,为发展扶持好拉面经济,化隆县委县政府从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中选派88名工作人员,在全国65个化隆拉面馆集中的大中城市设立了驻外办事处,积极为“拉面”务工人员在办理证照、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服务,解决了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广州市海东籍拉面经营户马永军说:“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拉面人需要观念的改革和思维的突破,要把我们家乡最传统的美食带给广大食客,在产品上打组合拳,这样才能更好满足现在的消费群体。”

  以海东市化隆和循化两县为例,“拉面经济”从业人员占两县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拉面经济”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已经达到40%以上。从事“拉面经济”积累了发展资金和创业经验的一部分拉面匠,这几年又返乡投身餐饮服务、牛羊育肥及冷藏配送、建筑建材、饲料加工、调味品加工、电商、农家乐、旅游住宿等23个行业,开办的民营经济实体达523家,年经营性收入约5.7亿元,吸纳6786名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从业人员年工资性收入达1.69亿元。2017年,海东市贫困户新开办的拉面店达113家,较上年增长42家;从业人员达到3876人,较上年增长2539人;经营性收入7895万元,实现利润2086万元。

  截至目前,海东市群众在外开办经营的拉面店已达到2.62万家,从业人员达16.9万人,注册登记的拉面自主品牌135家,拉面品牌店有1080家,占拉面店总数的4.2%,拉面经济经营性收入148.5亿元,实现利润40.2亿元。这碗普通的“脱贫面”,已经成为海东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