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年新展望】海外人士看中国
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
——访法国经济学家佩尔蒂艾
经济日报驻巴黎记者 陈 博
法国经济学家佩尔蒂艾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逐渐体现出诸多阶段性特征,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在2015年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并顺利实现经济增速“软着陆”。
佩尔蒂艾首先高度赞赏了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规划的高瞻远瞩:虽然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成就早就令世界为之侧目,但中国政府敢于积极求变、积极探索转型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努力已经初现成效。在当前世界整体经济复苏态势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中国在过去一年的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体现出了诸多积极因素。
在谈到中国经济“新常态”时,佩尔蒂艾认为,这说明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积极重视经济增长质量,不再一味追求GDP数字的不断提升,这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而言是一种理智且务实的做法。现在,中国正在逐渐摆脱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鼓励创新,这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注入了活力。
“不可否认的是,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产能与基础设施过剩的问题凸显了出来,曾经的地产市场过热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良贷款增多,但目前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国正主动修正发展偏差,通过倡导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向外转移过剩产能,同时积极刺激国内居民消费。”佩尔蒂艾如是说。在他看来,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更加有助于中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
佩尔蒂艾认为,转型的中国经济未来仍将长期处于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位置。中国目前大力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有望为欧亚大陆带来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和融合。虽然该区域内的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各异,但各国在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实际上是相近的。中国在过去一年倡导的区域经济发展如同一条纽带,加深了区域间国家经济的互联互通。未来,他看好中国继续发挥自身的引领性作用,向世界阐述“中国模式”与“中国速度”。
中国转变发展模式前景可期
——访保加利亚国际问题专家斯特凡诺夫
经济日报报驻索菲亚记者 张春荣
在全球经济整体不振的时下,中国经济何去何从,成为此间人士的热门话题。日前,记者专访了保加利亚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纳·斯特凡教授,请他谈谈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和看法。
在经历多年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将进入发展新常态,斯特凡诺夫教授对此倍加赞赏。他说,中国经济增速领跑全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中国应在经济、地缘政治、高科技和信息领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彻底摆脱消费品生产大国的原有形象。人们广泛议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启,先进生产工艺和新能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推手。中国的3D打印技术跃居全球领先地位,有望孕育中国新一代制造业。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果断放弃粗放发展模式,不再片面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力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再依赖增加投资和生产设备,而是靠创新驱动,充分利用技术革命成果大幅提升生产力,这是确保中国经济继续领先全球的关键因素。
斯特凡诺夫教授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助于多极化世界的发展。当今世界迫切需要多极化格局不断走强,以便为保加利亚这样的中小国家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斯特凡诺夫教授强调指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是21世纪全球范围最引人瞩目的超级项目,它不仅确保在沿线国家建起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而且将筑起布局广泛的生产架构,助推中国和沿线各国的文明发展。在打造“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将通过大量注资整合沿线国家的资源和潜力,使其成为中国扩大对外经济合作、拉动本国生产和扩大产品出口的有效平台。可见,中国领导人确定的未来经济发展方针切中时弊,气势非凡,前景可期。
詹晓宁: 对外投资较快增长
经济日报日内瓦1月1日讯 (记者 陈建)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日前表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外投资大国,对外投资进入较快增长阶段。未来两年,中国对外投资预计将超过吸引外资,从而成为净对外投资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吸引外资和出口推动的局面由此将发生重大转变,对外投资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同时担任联合国贸发会议《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主编的詹晓宁说,2013年,中国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中表现不俗,全年吸引外资达1239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进一步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说明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他认为,中国应积极推进对外投资体制的改革,制定新的对外投资战略。其核心是通过集群式、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对外投资在更高层次上利用、整合国际资源,最终建立自己的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国企业未来的对外投资,只有从资源导向型投资以及进行单一生产的“点式投资”升级为“链式投资”,采用全球一体化生产方式、以最佳方式配置投资,才能更好地掌控市场,拥有最强的竞争力。中国还应积极参与高标准的双边及区域投资协定谈判,通过互惠方式在市场准入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安全环境。同时,在多边领域积极参与并支持关于新一代国际投资规则的讨论,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平衡、稳定、透明和可预测的国际投资体系。
黄朝翰: 新常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日报新加坡1月1日讯 (记者 刘威) 近日,新加坡经济学家黄朝翰在其撰写的《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新挑战》一文中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渐趋成熟的经济体,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创新与改革释放的红利将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黄朝翰认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经济总量逾越10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不适宜再以以往的高速度继续增长。中国将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定义为新常态,说明中国这个巨大经济体在渐趋成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表明中国政府比以往更加注重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而非单纯追求高速。
黄朝翰指出,在新常态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加快经济转型,以确保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具持续性;二是如何发展新的增长源头。黄朝翰认为,创新与改革将成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关键。未来的增长必须从依靠大量资金的投入,转向以取得更高的“全要素生产力”为目标,以创新和技术上的进步,来取得必要的生产力增长。除技术创新外,更重要的是深化市场改革,通过进一步的市场改革给予经济更加平衡和更具包容性的发展,使国内需求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林寿吉: 新动力夯实稳增长基础
经济日报首尔1月1日讯 (记者 杨明) 韩国SK集团常务林寿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与中国有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SK集团始终期待中国经济能保持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中国经济正在进行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告别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林寿吉认为,中国政府正在根据“经济新常态”理念加快构筑“一路一带”经济合作发展构架,并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基础培育成熟的内需市场,新动力由此将夯实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林寿吉表示,中国和韩国的经济越来越表现出相生和共存的关系。在两国领导人共同推动下设立的SK集团武汉工厂,投产1年多以来,在化工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出色的业绩,充分说明中韩之间的经济合作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他期待武汉工厂能够成为中韩两国间经济合作的典范之一。
叶桐: 稳字当头抵御风险
经济日报布达佩斯1月1日讯 (记者 刘键) 匈牙利原驻华大使、匈牙利现代中国研究基金会主席叶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4年的中国经济可以用四个字高度概括:稳中求进。最关键的是个“稳”字。尽管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经济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仍然实现了稳中有进,全年GDP增长将在7%以上。他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总量更加庞大,因此7%的GDP增长量相当于甚至高于过去的10%增长量。
叶桐表示,2014年,中国开展了全方位的经济外交,在多领域合作中不断实现双赢或多赢,在给本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为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为世界作出了贡献。叶桐认为,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国家能够持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说明中国的经济方针和政策符合自身国情,证明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执政党的伟大和正确。
叶桐分析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也许会低于2014年,但这些均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属于正常范畴。不过,中国仍需在各项工作中防范和抵御各类风险,要进一步强调“稳”字。
美国专家: 不再过分强调GDP
经济日报纽约1月1日讯 (记者 张伟) 美国芝加哥大学保尔森研究所研究员达米安·马日前撰文称,2015年将是中国的“变迁年”,中国发展步伐将转向“新常态”,不再过分强调GDP增速。
达米安·马认为,2015年,中国将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将把经济改革列为优先,而非刺激增长。采取颇具弹性、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以及日益灵活的汇率机制。二是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与抑制流动性的政策,主动降低增长速度。这些政策可望促进服务业和其他高附加值行业等新领域的增长。三是金融改革或将迈出关键步伐,将继续深化中国股票市场与世界股票市场的融合,向金融业内引入竞争创新制度。四是在实现能源与碳排放目标上作出新的努力。中国已经明确强调不能忽视环境成本,重工业与煤炭企业将面临压力。
日本专家: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经济日报东京1月1日讯 (记者 闫海防) 近日,日本“经团联”所属的“21世纪政策研究所”撰文认为,中国正在修正多年来接近10%的高速增长,选择7%左右的稳定增长。从全球看,7%的增长率仍是较高的速度,相信对全球经济、特别是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将继续起到推动作用。
文章称,日本经济界更关注中国已经开始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投资为主的增长转变为消费为主的增长。消费在中国GDP所占的比率约在30%,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消费的扩大可以保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进出口形势。如果消费为主的增长方式能够实现,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中国作为全球商品的“吸纳器”,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难以估量。
奥地利专家: 大市场吸引各方投资
经济日报维也纳1月1日讯 (记者 谢飞) 近日,奥地利经济专家在采访中表示,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在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面临较大困境的时期,中国经济的活力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巨大动力。虽然中国近两年在下调经济增长的预期,但世界经济仍对中国充满信心。欧洲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仍然希望继续扩大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世界对中国经济有着非常强烈的期待。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这样的经济活力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比拟的。
印尼专家: 深化改革带来经济繁荣
经济日报雅加达1月1日讯 (记者 李国章) 印尼经济专家认为,中国大改革带来经济大繁荣、资金大积累、技术大提高,也推动了对外的大发展,其中,未来对外投资将快速增长。
印尼经济专家表示,中国对外投资的范围和力度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除了矿产、电力、铁路公路、桥梁码头等传统基建投资项目外,中国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投资金额巨大、互利互惠长远利益明显的项目,也在陆续开花结果。考虑到地缘关系和长期合作的基础,东盟国家在吸引中国对外投资的竞争中必然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因此,如何抓住东盟中国自贸区、“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搭便车”机遇,大力吸引中国对外投资,无疑是东盟各经济体在今后几年优先考虑的工作重点之一。
丹麦专家: 人民币不会形成贬值趋势
经济日报哥本哈根1月1日讯 (记者 关晋勇) 北欧联合银行高级分析师庄媛认为,中国经济仍可实现7%以上的增长,人民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形成贬值趋势,中长期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甚至可能继续维持强势,但是波动性将明显升高。
庄媛认为,尽管人民币兑美元在2014年11月中贬值了1%,但是,在未来3个月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维持在6.1左右。目前人民币汇率走软是近期宏观经济放缓和降息带来的临时现象。庄媛表示,中国房地产价格正在企稳,2015年要防范房地产价格上行风险,目前看房地产市场复苏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庄媛判断,鉴于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状况,降低利率的风险将高于收益,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保持利率水平稳定,中央银行将在每个季度结束时密切跟踪市场上的流动性情况,并综合使用各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