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各族兄弟手牵手 凝聚发展正能量
行走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广袤的土地上,总让人感到脚下这块发展创业的热土、梦想成真的热土,之所以能够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蕴含无尽的希望与憧憬,是因为该州在奋力打造“三区”的征程中,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流器”。
八百里瀚海戈壁在民族团结进步甘泉的浸润中变了模样;高耸于德令哈市区的民族团结塔,诉说着这里的蒙古、藏、回、汉等30多个民族,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亲缘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澄澈的巴音河见证着民族团结进步之手,为这里捧出了一派和谐稳定,为柴达木盆地循环发展装上了另一架助力“引擎”。
一条“团结诞生希望、团结产生生产力”的彩线向瀚海戈壁、草山牧场、田间农家、沸腾的园区延伸开来,在全州各民族群众中落地生根。目前,全州有47个村、12个社区被国家命名为首批民族团结示范点,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的荣誉……
在沉甸甸的果实背后,凝结的是该州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理念先行,润物无声。在率先出台的《海西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方案》中,提到了要在全省率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目标,组织实施了上至州党政一把手,下至普通群众的10项创建示范工程。
海西州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趋向纵深、越走越宽,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形成了以组织领导为保障、以宣传教育为途径、以拓展载体为手段、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加强“三基”为核心、以社会管理为抓手、以矛盾化解为主线的工作路径,民族团结成为柴达木人手挽手、心连心、求发展、谋福祉的情感桥梁和纽带。
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穿针引线中密密织起的是聚合各族群众心灵的民族团结网。
陶尔根家园社区里有800多户、2000多名蒙古、藏族群众,一年前从6个乡镇陆续搬到小区定居。起初大家担心:因风俗、生活习惯不同,他们能否和谐相处。一年来,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的开展,在社区群众中“五讲”、“四维护”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即使有小磕小碰,也及时化解,心里不留隔夜的‘疙瘩’”。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海西州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在各级联动、群众参与中,确保把已经发生或潜在矛盾纠纷排查清楚,不漏单位、不漏人、不漏事;对排查出来的问题,逐条梳理、登记造册、列表管理、挂牌销号、责任到人,做到一事一明了;对突出问题,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包到底”的办法,使全州各类问题纠纷化解率达到94%,带来的成效是源源不断为民族团结进步输入正能量。
各民族团结一心、谋求进步和繁荣而凝成的合力,为全州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内在动力。
自去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海西州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趋利向好;加大工业监测预警,各族干部职工共同梳理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实施“两区”建设百项工程计划、“双百”行动、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项目、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电网、水利等一批骨干支撑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保持高速增长。
推进设施农牧业、温棚果蔬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枸杞和柴达木福牛、野血驴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推动2个千亿元基地、4个五百亿元产业基地及盐湖金属镁一体化、庆华钢铁一体化等一批重点支撑项目建设;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三产潜力释放、活力迸发。
格尔木市积极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推行社区“星级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服务化。目前,乡镇、街道、社区全部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了公共服务功能“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
德令哈市全面实施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照明亮化、道路改造工程,全力打造柴达木新城,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乌兰县在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大力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互查互学互比活动,相互学习借鉴、互相督促提高,使创建工作效果更加突出。
都兰县选择基础较好的村(社区)拟定示范村(社区)创建标准,整合一批建设项目向示范村、社区倾斜,重点建设,努力打造成亮点、示范点,树立典型,彰显示范效应。
……
海西州在民族团结进步的行板上踏歌而行,依靠民族团结进步的参天大树,为这里的发展和民生福祉营造凉荫,正日益彰显出矢志在新常态下取得新作为、新进展的信念与勇力。(刘法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