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民生账单里稳稳的幸福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累计新增就业12.67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79.74万人次、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9.4%……十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扩大民生支出,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攀升。
就业,牢牢端稳饭碗
“通过校园招聘,我在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主要是对所负责区域进行电气检测和维修。在这里,我不仅挣到了钱,还在工作中实现了个人价值。”毕业于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刘新龙对记者说。
十年来,海西州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2.67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79.74万人次。海西州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聚焦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就业困难群体,通过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制定出台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在全州城镇社区和农牧业村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站,设立就业联络员、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等一系列措施,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养老:老有所依老人安享晚年
走进德令哈市火车站街道工业园社区福瑞养老服务中心,三五成群的老人们或是下棋、健身、看电视,或在闲聊话家常……一派温馨祥和的气氛。64岁的王梅老人,在这里和老伙伴们一起度过幸福的晚年时光。王梅的幸福感源于兜住民生底线的施政理念,随着养老服务业发展步伐的加快,海西州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优先安排民生工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用情用力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教育:基础设施提升教学资源优化
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新建的图书馆、室内体育馆、理化实验室、乡村学校少年宫、寄宿制学生宿舍楼……在柯鲁柯镇的德令哈市第五中学处处充满着现代化气息。“十年前,这里是毛坯土房、土路、土操场,校园里只有两排榆树。现在,这里是水泥硬化路、高标准的操场,校园里树木葱茏。除了基础设施的变化外,学校还开通了校车,接送小学生上下学,同时给学生提供营养餐,孩子们的上学条件真是太好了。”目睹学校十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该校教师刘燕感慨万千。
十年来,海西州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全州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坚持改善办学条件、选优配强师资力量、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走在全省前列,全州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9.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6%,率先在全省通过全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
就医:家门口就医的梦想实现
“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曾经是海西州各族人民群众最头疼的愁心事。如今,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医保医药政策的全面落实,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为让全州人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该州通过加快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强化重点专科建设、“互联网+智慧医疗”、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措施,为海西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如今的海西人民,已经实现了在家门口看病就医的愿望。“之前,我一直在西宁租房看病,各个方面都很不方便。自从州人民医院成立血液透析室后,一星期我来三次,每次透析完直接回家,不需要专门有人看护,不用租房子,更重要的是这半年我省了很多钱。”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白水河村村民张森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