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绿色产业道路越走越宽

18.02.2016  11:56

  如果说,柴达木八百里瀚海,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就了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领跑地位的话。那么,海西在茫茫戈壁绿洲上种下的42余万亩枸杞,则是在“绿色发展”的召唤中,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另一个“引擎”,营造出了柴达木枸杞品牌的国际形象之路,打通了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之路。

  经济发展的最终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在这中间让每一个老百姓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满意是一件政府必须做好的事。近年来,海西州按照“优化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专业生产、规模经营、产销一体化”思路发展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生产基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百姓吃菜难的问题。

  百姓菜篮子日渐丰富

  春节前后,在德令哈市的农贸市场、沿街的商铺,新鲜的瓜果蔬菜玲琅满目,品种众多。如今的德令哈人早已淡忘了曾经过节时餐桌上单调菜样、瓜果稀少的生活。酸菜粉条、土豆丝已从当年年夜饭的“主角”沦落到了“跑龙套”,取而代之的是羊肉糊茄、青椒肉丝、大虾鱿鱼等新鲜蔬菜做“主角”的菜肴。

  春节前,不管是开业不久的美食城,还是体育场周边的火锅店、川菜馆,很多餐馆老板打消了歇业回家过年的念头,精心筹备着节日期间的特色菜和揽客的优惠活动,准备在节日期间赚个盆满钵满。“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现象,是最近这几年才慢慢出现的。”快50岁的市民刘桂兰用平淡的语言说出了德令哈这几年的悄然巨变。在她的印象里,曾经的德令哈一进入冬季,当地瓜果蔬菜供应单调,许多人在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都会选择去西宁过节,饭馆开门营业就等于亏本赚吆喝。

  为了应对瓜果蔬菜自给率低,品种单一以及外来蔬菜瓜果价格高的局面,2003年海西开始发展温室大棚,踏上了丰富当地农副产品的“破冰”之行。而在设施农业发展初期,温室大棚的建设处于政府支持,农户“各自为战”的状态,看似大棚四处“揭竿而起”,但最终因技术原因,无法优化种植结构,刚刚起步的设施农业发展势头陷入困境。

  “加快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繁荣农村牧区经济。”在“十二五”初期,海西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设施农业要科学、统筹的发展要求,开始倡导发展大规模的“千棚基地”建设,设施农业发展逐步走向了强化技术、集中规模化发展、优化种植结构的发展道路。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海西设施农业由最初传统单一的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迈进,当初的“小而全”、“散而乱”的种植局面得以改变。

  目前,海西全境已经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55万栋,其中不少设施农业企业还引进了以色列的先进管理和种植技术。果蔬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之多,蔬菜瓜果的自给率达到58%,并且出现了当地出产的蔬菜品质高于外调蔬菜的新局面。彻底摆脱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如果把设施农业比做一棵树,这棵树的主干已经成形,树冠上的枝枝蔓蔓开始生展。”德令哈万庄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田耀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如今设施农业发展所带来的辐射效应。

  德令哈万庄农牧有限公司是海西大型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在公司2015年的总结中有:向市场供应瓜果蔬菜1400多吨、产值达到400多万元这样的两组数据,而在这两组数据的背后却包含着生产蔬菜12个品种、主产水果7个品种、安排周边四个村50名农民就业年人均收入近4万元、40位种植户人均增收3600元左右的小账。丰富当地农副产品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辐射效应在这组数据中已初见端倪。

  尽管整个海西的设施农业发展趋于成熟,但对于所有参与设施农业发展的企业而言,目光并没有只停留于此,他们对未来的发展都制定出了庞大的规划。在万庄农牧有限公司的规划中,今年他们将建成太阳能光伏蔬菜大棚,年发电量可达8.6万度左右,并入国家电网后,将为周边村落免费提供三年的照明电。另外,还将建成年产10万吨的有机肥成产基地,通过回收利用牲畜粪便和秸秆,按照不同农作物的营业需求量身制定有机肥,在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打造海西绿色有机瓜果蔬菜品牌,以高端消费品的身段进军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

  而在海西农牧局,各市、县的设施农业参与者以设施农业基地为基础,申报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材料已落成了厚厚的一堆,各地设施农业的发展已经从起初充实当地农副产品市场的目标,向打造精品农副产品,发展休闲旅游、餐饮娱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帮助农牧民增收的功能转换。这也预示着未来海西的设施农业发展,又将进入以果蔬生产基地为主干,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壮大、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红色小果成送礼首选

  春节前夕,许多回家过年的人们带给家人的礼物,不约而同选择了柴达木特产——枸杞。

  枸杞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和钙、铁等元素,因其有明目之功,俗称“明眼子”。历代医家治疗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引起的视物昏化和夜盲症,常常使用枸杞。枸杞从诗经“集于苞杞”时起,便用于医药,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自古就有晋朝葛洪单用枸杞子捣汁滴目,治疗眼科疾患的故事。枸杞子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保健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枸杞的药用价值正好满足人们的保健需求。

  柴达木盆地光照时间长达10小时,昼夜温差12℃,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种植出的枸杞所含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高,优质大果可占70%以上。柴达木枸杞的多糖含量相比其它产区而言含量居中,较适宜晾晒干果和制造浓缩汁,黄酮含量较其它产区高30%左右,是国内最优质的枸杞之一。

  同时,由于枸杞产区海拔均在2800米左右,气候干旱,空气相对湿度低,枸杞等植物的病虫害相对较少。没有工业污染,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洁净,水源、土壤无污染、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生产的有机枸杞达到国际同行业最高标准。经过技术分析,同一品种的枸杞在柴达木地区栽培,品质便会变为上乘。

  年前采访时,记者遇到了一次购买了十几盒枸杞礼品准备回家过年的阿林燕,她告诉记者:“柴达木枸杞个头大,粒粒均匀,非常干净,口感不错,物美价廉,是回家送亲人的最佳礼品。”

  海拔高、生长周期长,给了它“粒大无穷”的体质,充足的阳光给了它“肉厚皮薄”的体型,水质纯净矿产丰富给了它“南红玛瑙”般的品质和色泽,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造就了“钢筋铁骨”的柴达木枸杞。

  目前,我州已培育枸杞种植加工企业70家、枸杞专业合作社54家,在各产区建设制干基地,机械制干能力达到4万吨左右,建成浓缩汁生产、保鲜、烘干、色选等生产线40余条,系列产品50余种,集种植管理、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产品销售的为一体产业体系日臻完善。2015年枸杞干果总产量近6万吨,产值可达22亿元以上,比2010年产量增加近9倍。产品远销国际市场.

  红红的枸杞不仅映红了柴达木,也映红了种植户的笑脸。政府把柴达木枸杞产业作为节水、节肥、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和塑造绿色生物资源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枸杞种植规模稳步扩大,营销网络逐年健全,精深加工快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份额日渐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成为我州农牧业经济稳步发展、支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海西的枸杞种植与其他省区相比起步较晚,却走得快、走得远,凭的就是柴达木盆地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成就了柴达木枸杞营养成份高、口感佳、外观好、纯天然的上乘品质;凭的就是政府倾情倾力的支持与主导,广大种植户发家致富的热情,催生了德令哈、格尔木、都兰、乌兰等地的枸杞产业快速发展。种植规模日趋扩大、效益迅速提升,让“柴达木枸杞”在声名鹊起中产生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

  柴达木枸杞已经成为全省特色农产品的新名片,产品的市场前景也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认可和肯定,工信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按行业职能分别建立了“柴达木枸杞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柴达木绿色食品保健品出口基地”、“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枸杞之乡荣誉称号;技术支撑有保障、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纷纷入驻园区,人才、资金和技术都在源源不断的向产业聚集,进一步加快了产业跨越发展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州和企业界合力建设,共同打造百亿元产业体系、共创知名品牌的局面,海西绿色产业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宽。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