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作证 湟水河生态环境变好了 栖息鸟类达40种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春回大地,在西宁湟水河畔,远道而来的候鸟渔鸥又一次如约而至。
渔鸥已经是西宁市民的老朋友了。每年秋冬,它们从寒冷的北方飞往孟加拉湾等地越冬,来年开春再飞回北方。漫长的迁徙路上,有些渔鸥将拥有众多人工湖泊湿地的西宁作为中转驿站,为后半段旅程补充能量。
候鸟集结宁湖湿地
清晨,走进湟水河边的宁湖湿地,清脆的鸟鸣声不时传入耳朵。顺着鸟鸣声望去,看见平静的水面上数十只渔鸥嬉戏。一路沿着栈道走下去,叫不出名的水鸟有好多种。它们或仰头鸣叫、或低头戏水,别有一番情趣。
“春天到了,天气暖了,这些水鸟是迁徙途中到西宁歇脚的。”西宁市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说,据他判断,它们是前往张掖湿地一带的水鸟,飞行途中看到湟水河边的宁湖湿地环境舒适,便停留下来,补充能量。
最近,宁湖湿地成了摄影爱好者常去的地方。一大早,不少摄影爱好者架着相机前往。摄影爱好者张先生说,相比去年冬天,最近到宁湖湿地的水鸟多,除了渔鸥,还有绿头鸭、白骨顶鸡、凤头䴙䴘等。
候鸟迁徙时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于脂肪。小型鸟类通常迁徙数百公里后必须以1天至3天的时间补充能量。依湟水河畔而建的宁湖湿地、海湖湿地、北川湿地因食物资源丰富,成为这些迁徙鸟类补充能量的中途站。“候鸟选择在宁湖湿地落脚,说明水中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可以补充能量。否则,它们会选择到别处落脚。”王舰艇说。
宁湖湿地水质清,有一定面积的水环境,水中候鸟所吃的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诸如藻类、鱼、虾、昆虫、蠕虫等。还有能安生的隐蔽场所,如芦苇、蒲草、灌草丛和岸边树等,为迁徙停留的候鸟提供理想的生活环境。
头鸭和渔鸥是湟水河上的大家族。
渔鸥踏浪飞翔。摄影:张海东
湿地适宜水鸟生存
“宁湖湿地紧挨湟水河,在湿地种植芦苇、香蒲等根系发达的植物,除了有环保和观赏价值,还为鸟类栖息提供了难得的环境。”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说。
许多水鸟愿意到宁湖湿地生活,这与宁湖湿地良好的水质有很大关系。宁湖湿地是我省湟水河治污的亮点工程。这片人工湿地不仅是市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据了解,宁湖湿地的用水通过管道从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引出后,先进入潜流湿地利用和净化,后又通过表流湿地汇入湟水河。自然潜流的水,从地下渗出后,经过地面植物吸收,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目前,西宁湟水湿地公园已建成海湖湿地、北川湿地、宁湖湿地3大核心区。湿地面积从241.41公顷增长为374.57公顷。大面积的湿地,为迁徙的鸟类提供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鸟类喜欢在这里生活。
湟水河栖息鸟类达40种
说起湟水河生态环境的改善,观鸟十几年的王舰艇深有感触。他说,去年湟水河发现了几只大天鹅,住了一晚又飞走了。他想大天鹅是来“考察”环境的,相信今年冬天会选择在这里过冬。
“去年首次观测到白琵鹭在西宁落脚。”王舰艇说,丰富的湿地资源为白琵鹭的迁徙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地和丰富的食物。同样,湿地多了,鸟类数量也逐年增加,尤其这两三年,像大白鹭、渔鸥等这些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市区也能见到。
湟水河生态环境改善,在宁湖湿地筑巢繁殖渐成群体趋势。西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说,湟水河河道治理已见成效,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河里的鱼类多了,丰富了水鸟的食物资源。其中,不少水鸟在湟水河畔筑巢繁殖。王舰艇说,据统计,目前在宁湖湿地、北川河湿地等西宁湟水河沿岸共观察到40种鸟类,主要以游禽和涉禽为主。
鸟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它们始终依赖茂密的森林、沼泽地和开阔地。鸟类专家表示,鸟类的栖息地首先要有足够的食物保证觅食,其次还要有安静、安全、隐蔽的筑巢环境。渔鸥、大白鹭等选择在湟水河畔生活,说明湟水河水质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水鸟见证湟水河水质改善
水鸟是衡量水质的一把标尺。如果湿地、滩涂、沼泽中出现大量绿头鸭、斑嘴鸭、大天鹅,证明这里的水质是优良的。因为它们都属游禽,在水中浮游,水质好坏它们最先知道;大白鹭、苍鹭、白琵鹭是涉禽,它最常出现在小溪边、芦苇里,因为这里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它们出现的地方,可以证明水生植物的健康与否。
湟水河水质好转,鸟儿作证。近年来,我省把湟水河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累计投入近80亿元,通过实施污水厂提标改造、截污纳管和排污口整治、中水回用及人工湿地建设、重点支流生态保护修复4个阶段治理,截至2018年年底,西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湟水河小峡桥断面水质呈明显改善趋势。
“许多水鸟选择在西宁湟水河沿线的湿地安家,主要得益于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说,目前,湟水河治理在由单一治理向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转变,湟水河沿岸已成为一幅亮丽的山水城市景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