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海东篇章:潮涌河湟满园春——乐都区实施文化品牌强区纪实

10.02.2015  00:27
核心提示:      瞿昙寺花儿会,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一直传承至今;七里店“九曲黄河灯阵”,是本地区久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奇葩;“南山射箭、北山跑马”充分表达了群

  

   瞿昙寺花儿会,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一直传承至今;七里店“九曲黄河灯阵”,是本地区久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奇葩;“南山射箭、北山跑马”充分表达了群众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还有高庙亭子、高跷,碾伯“竹马子”以及皮影戏等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有阵地、有队伍、有品牌,近年来,乐都区区委、区政府树立“文化兴区”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繁荣群众文化,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一张闪亮的“名片”。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人文资源丰富,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优势,素有“文化县”之称。近年来,乐都区的文化工作以“二为方向、双百方针”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崇尚文化、发展文化的良好氛围,文化产业在人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乐都区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区形成了人人关注、参与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编制完成了《乐都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乐都旅游总体规划》;乐都凤凰山地标性景观、七里店河湟民俗旅游区等片区修建性规划,湟水河风景区规划,瞿昙寺和柳湾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正在编制。

  实施了354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站11个。全区现有社火队200多支,参与群众达2万多人;全区有10个乡镇、38个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乡”和“小康文化村”,多次举办了在海东市和全省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如2009年至2012年,成功举办的四届中国·青海河湟地区(乐都)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 2014年承办了2014年国际精英攀岩赛等。同时,充分利用文化馆、图书馆等场馆优势,成立学习会、读书会,每年接纳读者5万多人(次),图书流通量达60多万册(次)。积极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年开展“三下乡”活动达30多次,受教育人数达3.1万多人(次);挖掘历史文化,展现民风民俗,建设了青海第一碑林“河湟碑林”。这些硬件的打造,使得乐都成功摘取我省唯一的“全国书法之乡”称号;发展特色文化,打造文艺精品。全区已有70多名文学爱好者先后加入省作协等文艺协会组织,累计出版小说、散文、诗歌及画册30多部。

  现在,乐都特色文化旅游风生水起。以瞿昙寺、柳湾彩陶博物馆、武当山等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和以水峡、仓家峡、央宗林等为主的自然景观文化旅游发展步伐加快;以南山射箭、北山跑马等为主的民间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影响逐步扩大。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民间艺人、歌舞团体不断走向市场,搭台献艺,增加收入。民族刺绣、玉雕、奇石等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进入市场,显示出文化产品较强的生命力。

  今后,乐都将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全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依托乐都区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宣传,切实加大文化品牌推介力度,努力提高柳湾彩陶文化、瞿昙宗教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争取将乐都文化旅游纳入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大旅游经济圈,着力营造“举文化牌、办大旅游”的浓厚氛围,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线,加快发展具有乐都特色的文化产业。

  “文化礼包”春节送过来

  新春将近,为了让全区人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和谐的新春佳节,乐都区以“迎新贺岁、再创辉煌”为主题,在全区上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春节文化活动,精心策划了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将送出新春惠民“文化大礼包”。

  从2月8日起,春节文化活动拉开帷幕。除了举办农村社火培训,对重点乡镇、社区的秦腔、眉户、社火、民间小调、舞蹈和乐队进行辅导外,2月8日至2月10日在中心广场义务书写春联, 2月26日至3月5日,在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开展全区民族民间工艺品及书画展。

  春节期间,全区以高店(九条龙)、碾伯(歌舞)、下营(原生态射箭队)、洪水(旱船、狮子)、蒲台(原生态社火)、瞿昙(原生态藏舞)、高庙(传统社火)、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健身队)、雨润(威风锣鼓)等为重点,在元宵节进行展演。全区优秀社火从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在中心广场展演。同时,组织优秀剧目在中心广场舞台参加元宵节白天、晚上演出。

  据悉,全区民俗活动也精彩纷呈。3月4日至3月6日在洪水镇李家壕、马家营、下王家三村进行火龙舞表演;3月5日在达拉乡长沟村进行“四只虎”表演;2月26日至3月5日在高庙镇进行高跷、亭子、小唱展演;2月26日至3月6日在高庙镇长里村举行“三会”;2月26日至3月5日举行南山地区农民秦腔剧团展演和南山射箭。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宣传展也是一大亮点,围绕九曲黄河灯会、瞿昙寺花儿会、南山射箭、北山跑马、洪水火龙舞、高庙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图片展示,市民可大饱眼福。

  文化惠民“接地气”

  2015年,乐都区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协调发展。

  进一步配套完善文化馆、图书馆设施设备,改造体育中心场地设施,提升公益性文体设施服务社会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服务功能。抓好农家书屋和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管理工作,满足农民群众读书阅报需求。

  坚持建管用并重,确保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中心等区级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进一步向社会免费开放,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发展。

  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年内扶持发展5个业余剧团,5支民间歌舞队,组织送戏下乡演出20场次。对乡村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管理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乡村文艺骨干100人次,辅导民间基层表演队伍10支1500人次。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改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条件。

  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0人。扶持太极元健身队、同乐公园健身队等体育晨、晚练点上水平、成规模,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重视“三区”人才的招募工作。选拔50名文艺骨干进行文化艺术辅导,提高基层文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