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暖棚撑起“绿色梦想”
青海新闻网讯 数九寒天的海西大地,远处的山峦覆盖着白雪,在阵阵袭人的寒风里,瀚海呈现一片寂寥。
而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西郊,这块曾是巴音河农场,几代德令哈农户耕作的地方,三千多亩高规格日光节能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在这里形成了十余里的“白色长廊”,大棚里暖意融融,不时有晶莹的水珠滴落在各类蔬菜上,绿的叶、黄的花、色彩纷呈的果实,与棚外的冰雪世界俨然是两重天地。这就是德令哈市新堉种植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的“大本营”。
“这个专业合作社是我们当地95名农民联手撑起来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合作社。以前这三千多亩地,只种小麦、油菜、洋芋这‘老三样’,土里刨出来的收成只够各家农户的温饱,自打建起了蔬菜大棚,农户在家门口无形中立起了‘钱柜子’。”合作社理事长桂新立说出了眼前这片土地的变迁。
桂新立和他的社员们忘不了2010年5月28日这个日子,95家不甘心靠天吃饭的农户,手挽手成立了新堉种植合作社,一双双“泥脚板”从传统的庄稼地里走出来,放开眼界,向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农业要效益,要“光阴”。在90多双手的支撑下,2420栋蔬菜暖棚不停歇地唱起了“四季歌”,一栋栋暖棚都成了农户手里的“摇钱树”。
“别看我们全部都是农民,我们可是请了专家教经营,成立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内设财务部、生产部、技术部、项目部、后勤部5个部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桂新立把这些都当作奔向规范化、规模化的脚步。
控制室里,墙上悬挂的大屏电视上滚动着一些数据,大棚里的情况分别在5台监控计算机上清晰地显示出来。眼前的景象验证了科技成分融入蔬菜种植不是虚言。
“我们这还有个‘棚司令’,可帮了大忙了”,正当对“棚司令”感到疑惑时,州农牧局信息站的李苏青兴奋地从口袋掏出手机给大家演示。原来“棚司令”是一个手机软件,用它可在手机上看见所有大棚内的情况,实时监控大棚内电动卷帘机、电动通风口、滴灌等设备。可为一机在手,尽在掌控。
“你看,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手机上全部显示了,有些时候有事出门,看着这些数据对设备进行控制,把我们的功夫和时间都省下了,高科技,实话是厉害。”边演示边解说的李苏青一脸兴致勃勃。
大棚里,西红柿挂满了枝头,紫色的茄子发芽吐绿,绿油油的西兰花长势喜人,还有“海西西瓜”也在地里“躺得展展”……
“往年一到冬天虽说闲得舒坦,收入可是没有分文。如今在合作社打工,每月都能挣到2800多元的‘干钱’,一年下来家里稳稳有近34000元的进项。”在棚里忙碌的新原村村民郑生忠抬头说。大棚种植还带动了周围乡亲增收。在合作社的辐射下,周边柯鲁柯镇新民、晨光、兴旺、希望、新秀五个村每年都有200户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还聘请种植专家授课、指导,进行统一指导种植、统一施肥方法、统一组织测土配方、确定肥料品种数量和施肥方法。几年的光景,合作社成员及周边乡镇的农民温室果蔬种植成了闻名德令哈市的一张“金名片”。
合作社每年向当地市场供应果蔬1825吨,平均每天上市8至12吨,有黄瓜、西红柿、辣椒、菜瓜、草莓、西瓜、樱桃等20个品种的果蔬,丰富了德令哈市民的“果盘子”、“菜篮子”。蔬菜直销车开进了德令哈的大街小巷,农超对接让合作社和市民“两头受益”。
“2015年来了,合作社思谋着下一步把蔬菜种植、果蔬采摘、休闲旅游也拉到棚里来,把两千多个大棚像‘蛋糕’一样越做越大,越做越有花样。”桂新立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