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0.03.2016  11:0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实现路径。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创新,不仅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更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底气”。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三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以59次强调,将创新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吉林,每一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在校大学生的占比居全国前列。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近60个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落户在吉林省。”在3月6日的开放日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巴音朝鲁向媒体介绍说。

  这是吉林在创新领域的基础和优势。仅在近几年,吉林就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重组人胰岛素及制剂……

  然而,体制机制不活、产业结构不优、内生动力不强等因素制约着吉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而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未来5年,要将近67.7万亿元的庞大经济体量增至92.7万亿元,年均增长6.5%。在当前的经济运行环境和现实发展条件下,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大背景下,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今年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并提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等具体路径。

   以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激发活力

  “去年12月,马斯克成功实现人类首个一级火箭回收,全球瞩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谭永华认为,马斯克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政府在技术和发射场等设施上的开放和支持。

  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创新必须集智,特别是一些基础的研究场所、设施、设备应该共享。由政府构建统一平台,不仅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也能促进一些重大的科技攻关的突破。”谭永华说。

  自去年初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专门对“四众”平台建设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再到今年将“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显示了政府对创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的高度重视。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2015年,江西省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30多万,技能人才达到400多万,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35%和41%,但创新型人才所占比重还是偏低。”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三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源头,要转变观念,多培养高、精、尖人才,人社部门也应负起责任,充分汇聚、调动人才发展的积极性。

  而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关键在于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五中全会提出的七个创新发展着力点,给出了未来五年实施创新发展的路线图。

  “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激发市场的活力、社会的活力、政府的活力,进一步形成推动转型创新的合力和动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如是说。

   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当仁不让

  “举国体制办大事”是我国的优势,但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

  2004年,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尚未“觉醒”之际,河北东旭集团开始进入液晶玻璃基板产业,开启了中国企业进军液晶基板显示的新征程。2010年,东旭集团自主生产的第一块玻璃基板下线,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全球第五家掌握液晶玻璃全套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大创新。企业作为这场改革中的主角当仁不让。”全国人大代表、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认为,企业自身要发挥更多的创造力,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变被动为主动,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才能真正引领市场的消费需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造福社会的新产品、新服务都是企业的技术成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邓中翰分析说,一是因为企业研究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产品、供给市场,二是企业的竞争性质可以提高科研效率、管理效率。

  “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都强调培育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邓中翰认为,这是改革科技体制的关键。他建议,一些实用性科研都可以集中到企业里去做,有利于“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阵痛”无可避免。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亲历其中,深有体会。

  “十几年前,海信的智能交通产品甚至进不了政府采购清单。但2012至2015年,国内亿元以上的智能交通大项目海信的中标额占比42%,并直接把相关产品的价格拉下三分之二。”周厚健说,主要是依靠科技创新。

  据悉,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已经拟定,预计不久将正式发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以把握机遇创新,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迸发,让各行各业创新人才竞相涌现,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动力。(记者杨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