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 为海西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和组织保障
聚焦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共海西州委在州级领导中开展“读文件、学政策”活动,全面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的各类重要政策文件,进一步精准把握中央、省委以及州委部署要求,更好地凝心聚力、担当作为、推动工作。
这次集中学习活动是海西州委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省委书记王建军海西调研讲话精神和省委全会、全省“两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时时刻刻讲政治,自觉向中央和省委对标看齐,以决战决胜姿态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活动中,大家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个人自学和研讨交流等方式,认真研读文件讲话,系统精读核心要义,总结提炼深度思考,带头做学懂弄通做实的表率。现将“读文件学政策”活动中形成的部分理论文章予以刊发,检验学习活动实效,推动海西各项事业发展。
浅析柴达木盆地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中共海西州委书记 文国栋
海西州作为青海省的重点发展地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省“一优两高”战略的深入推进,立足自身优势,树立大局观念,找准差距,明确目标,主动融入,对于加快形成新时代柴达木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海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一、加快柴达木对外开放步伐的必要性
(一)打造开放柴达木是海西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党中央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来,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省委省政府在深化省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青海建成‘一带一路’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战略目标。海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作为青海重要的工业基地,打造“开放柴达木”是省委省政府对海西的定位要求。加快对外开放交流、加深彼此融合沟通,既是海西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指示的务实举措,也是海西在全国、全省发展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政治责任。
(二)远离国内外市场的州情决定柴达木必须扩大开放。海西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和远离市场的边远地区,资源富集,但科技转化程度依然较低;人文厚重,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全要素”未得到充分释放;大漠戈壁、蓝天白云,但全域旅游、全景海西的潜在价值未得到完全的激发和认知。海西独特的资源禀赋是优势所在,但远离市场是发展中的最大短板,优势产业的产品市场主要在州外省外,属于高度的“外部依赖”型经济。推动海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国际国内市场,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产业相近地区间的深化交流和务实合作。
(三)科技瓶颈倒逼柴达木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海西依托传统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进入拐点,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循环经济发展急需提高科技含量,尤其是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的盐湖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钾、镁、锂、钠、硼等资源,很多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这就迫切需要海西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促进盐湖资源开发技术交流、产品贸易和产业合作,推动盐湖资源开发、钾盐钾肥及镁锂产业、熔盐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集群。
(四)促进干部群众思想解放观念更新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海西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谋划实施的“五个千”产业集群都是战略性产业,加快推进的中国飞机集中收储和绿色回收中心、光伏领跑者基地、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等项目都是百亿元大项目,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这些事关海西长远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都难以实现。只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促进干部群众思想再解放、观念再转变,才能为海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打造开放柴达木的可行性条件分析
(一)海西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青海主干道,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渊源。柴达木自古就是东接中原,西连中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各国的桥梁和纽带,尤其在河西走廊出现战乱之时,古丝绸之路“青海道”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而今天的都兰、德令哈、格尔木、茫崖等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驿站”和重要节点,必将续写新的辉煌与繁华。因此,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海西具有厚重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多维度扩大开放、多视点深化合作等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融合交流、互动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海西地处稳藏固疆通甘连川的重要战略地位,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突出。海西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向东可融入兰西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向南可开辟经西藏至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的开放大通道,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向西可开辟进入新疆至中亚、西亚通道,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向北可开辟连接霍尔果斯口岸进入北欧的通道,通过河西走廊衔接中蒙通道。围绕东南西北四条路径,可以打造和形成东接川渝融长江、西连新疆通中亚、南济西藏达南亚、北邻甘肃接内蒙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海西资源富集产业蓬勃兴起,对外开放的物质条件比较殷实。“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已发现矿产114种,其中钾、钠、镁、锂、石棉、芒硝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全国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建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四大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文化旅游四大新兴产业,主要工业产品已经达到125种,柴达木盆地已成为全国最大钾肥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纯碱生产基地、中国陆上第四大主力气田、全国重要光伏发电基地、中国有机枸杞种植面积最大区域,这些都为加快对外开放印证了实践路径,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海西文化多元地貌多彩多民族融合共生,对外开放的软实力声誉度较高。柴达木盆地南边的昆仑山是世界三大神话之一昆仑神话的起源地,北边的祁连山是中国北方的水源涵养地,西边的阿尔金山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两大高原、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两大盆地、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保护区的金色分割线。域内3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高山、冰川、雪峰、戈壁、沙漠、湿地、湖泊、雅丹等应有尽有,可以说柴达木盆地到处都有黄金旅游景点。同时,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流芳的昆仑文化、诺木洪文化、吐谷浑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吐蕃文化、德都蒙古文化、现代文明融合文化相互交映、纳蕊吐芳。柴达木神奇地质环境和独特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且有较高声誉度的优势资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开展人文交流、共同打造黄金旅游线路方面有较强的互通性。
三、打造开放柴达木的路径探索
(一)依托优势资源,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加快柴达木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就必须从海西的优势资源看齐,深挖潜力走特色之路,加快推进千亿元锂产业、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千亿元新材料产业、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五个千”产业集群建设,实现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发展动能重大转换、企业发展重大转型。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把盐湖公司、西部矿业等上市企业打造成国际性大企业,利用5至10年将盐湖公司建成全球镁锂钾行业最大的领军企业,提高同行业全球竞争力。
(二)抢抓历史机遇,加大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区位优势加速向经贸优势转化。加快建成格尔木—拉萨、格尔木—茫崖等高速交通网络,加强国省干线至甘肃(河西走廊)、西藏、新疆及相邻市、州、县的通道建设,形成以格尔木为枢纽、联通河西走廊、南疆、西藏及成渝的铁路网,开通西宁至德令哈至格尔木动车组,构建快速便捷的铁路网络,加快推进重点城镇、重点景区通用机场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通廉航空运输服务网络。打造面向西亚南亚国家的“柴达木—华夏之心”中国最安全的云数据中心暨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加快格尔木、德令哈智慧城市建设。
(三)融入国家战略,建设对外开放的支点和载体。积极推进德令哈·尼泊尔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中国格尔木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贸易电商平台、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联动发展的合作平台,在盐湖、新能源、文化旅游、蒙藏医药等优势领域谋划筹办国际展会和大型论坛,搭建多层次对外交流的节会平台。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北非等新兴市场,推进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开行中巴、中尼、中印铁海联运班列,扩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色产品出口,为海西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注入新动力。
(四)扩大交往交流,不断做大柴达木的朋友圈。加强与西藏、新疆、甘肃等周边地区,对口支援海西的浙江省、北京海淀区等友好省区,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以及国内“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城市和地区的交流互访,建立和巩固更加良好的合作帮扶互助关系。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缔结友好城市,建立友好城市互访机制,设立面对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的商务代表处,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友好交往交融,积极组织参加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积极宣传推介,提升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大与国内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华文媒体的战略合作,积极组织参加“进博会”“广交会”“俄罗斯食品展”等国际性展会,定期举办世界钾盐钾肥大会、光热大会、柴达木(国际)富硒有机枸杞节等系列有声势、有影响、有成效的节会活动,联系知名媒体、网络大V来海西采访拍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记者来海西考察交流,让外界更真实、更广泛、更生动、更直接地感悟海西、领略海西、宣传海西、推介海西。
海西在改革开放大潮下,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及省委省政府打造开放柴达木的战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海西的战略区位、能源资源、产业基础、人文资源、物流枢纽等独特优势将愈发明显,必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构筑起中国西部近西南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经济走廊。
着力打造循环经济发展升级版
中共海西州委常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师存武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自2005年起在祖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青海经济大州海西州落子布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在探索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建设新模式和发展新途径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已成为海西州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加强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新要求,我们将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三届四次、五次全会及州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全省“一优两高”和“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力争再用5到10年时间,全力以赴推动“试验区”向“示范区”跨越,“循环发展”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全力打造“升级版”。
一是以顶层设计为先导,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支持,对接国家重大产业布局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编制好《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优先、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源高效率利用的实现路径和措施,为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绘就“新蓝图”。
二是以“五个千”为牵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资源利用、要素配置、技术创新、组织管理等领域出发,努力构建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各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现代循环型产业体系,全力推动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联动开发,形成新旧动能转换“新格局”。
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增强循环发展动力。积极推进格尔木、德令哈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健全完善园区创新创业载体平台设施,加快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攻克、突破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引领循环发展的“新支撑”。
四是以循环利用为抓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园区、行业、企业间链接共生的循环型工业网络体系,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速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循环利用提升,产品向精深加工、深度开发转变,产业向价值链延伸、集群式方向迈进,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五是以扩大开放为推手,推动产业品牌建设。强化全产业链招商,积极引导海西本地企业与行业内先进企业以及下游精深加工企业深度“嫁接”合作,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积极培育海西特色产业品牌,加快推动海西制造向青海创造、青海品质、青海品牌转变,着力打造产业品牌聚集“新高地”。
加快打造“千亿元”锂产业发展高地
中共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长 梁彦国
围绕推动“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在海西落地生根,以打造“五个千”产业集群为目标,着力完善各类“补链项目”和“短板”,提高产品的高、精、尖化,使全州产业有机融合、相互补充、高效利用,形成高效统一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锂资源作为全州盐湖的重要资源,做好锂产业的开发利用,提升盐湖提锂的规模与水平,对于海西州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盐湖产业链、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将重点围绕锂系电池、锂系合金、锂盐三大产业,不断完善各类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力争把海西州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特色的重要锂产业生产、加工和应用综合基地,为加快打造千亿元锂产业集群提供基础保障。一是锂电材料方面。按照盐湖资源—碳酸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池组制造的锂电产业链布局,重点谋划好盐湖提锂碳酸锂产品的转化,积极引导盐湖提锂企业产品向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锂系合金方面。加快延伸高纯度氯化锂电解制金属锂的产业链条,以金属锂为依托,积极发展金属锂下游铝锂合金、锂硫电池、丁基锂三个方向,延伸至锂系聚合物、锂铝锆合金等多种产品。三是锂盐方面。合理布局锂系化合物项目,重点发展以丁基锂、锂的氢化物、锂6、锂7、特种锂盐、有机金属化合物等领域。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横向融合,结合镁合金、改性塑料,发展高端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的纯电动汽车、锂电乘用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盐湖提锂企业产品向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真抓实干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中共海西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书记 孙立明
按照海西州委“读文件、学政策”活动安排,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指示和中央省州相关文件政策精神,特别是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认为德令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根本。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是党领导基层工作的核心,是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核心力量,乡村振兴进程中离不开坚强的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当下,受各种因素影响,德令哈市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民主议事氛围不强、年轻优秀党员发展不足、服务群众意识淡化、带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欠缺、对群众的影响力下降等问题普遍存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造成了阻碍。要扫清这些障碍,需抓住农村党支部书记这个核心,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拥护度高的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需厚植农村牧区基层这片“沃土”,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蹲苗培养、摔打锤炼,造就一支过硬的基层工作队伍;需用好监督执纪这把利剑,健全“微权力”运行、村务公开、监督举报等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清白干事,进一步净化村级政治生态。
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是基础。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乡村振兴持续的经济基础。当前德令哈市农村牧区产业结构单一、现代生产科技利用率低、农畜产品附加值低、村集体经济投入保障与跟进引导不同步等问题不容小觑。解决这些问题,需统筹各方面资源,既突出特点、因地制宜,又避免单一的产业模式,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以多元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需探索建立有效的财政奖补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环境,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激发农牧民投身产业发展的热情;需调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整合农村牧区生产要素,逐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组织形态,加快构建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如培育实现同仁堂等龙头企业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标准的引领,逐渐走向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中化流通的产业形态。
做好乡村治理是保障。实现农村牧区绿色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当前,德令哈市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居住环境仍存在短板。做好乡村治理,需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水污染、农牧业废弃物污染防治等工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真正成为绿水青山的希望田野;需持续开展“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更大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祛除乡村生活陋习,注重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树立乡邻和睦、乡风文明的新风尚;需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基础条件,缩小农牧区和城市的差距;需科学规划,留住乡愁,充分发掘各村不同生态资源、文化禀赋,突出特色小镇建设,发挥引领作用,让农村牧区居民有更多的归属感。
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海西全面从严治党
中共海西州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乔文礼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纪检监察机关是党的政治机关,必须带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将之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
把准政治方向“航向标”。全州纪检监察机关肩负协助各级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职责,必须发挥好“表率”作用,既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做表率,又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做表率,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确保政治方向不偏、政治立场不移,做党靠得住的铁军。履行监督首要职责,加大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监督检查,推动各级党组织在工作实践中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强化政治监督,加大对“七个有之”“五个有的”问题执纪监督力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夯实政治根基“压舱石”。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打通民生领域监督执纪“最后一公里”始终是全州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重心。全面打造“微权力”治理升级版,构建起治理“微权力”、惩治“微腐败”、做好“微服务”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用好乌兰县乡镇纪检力量统筹使用试点成果,在全州7个地区全面推广。畅通扶贫领域监督渠道,运用好“益村•廉农”手机APP等新媒体新技术,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同党内监督、巡察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发挥纪法衔接、法法衔接作用,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涵养政治生态“清新剂”。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始终保持从严态势,聚焦“四风”隐形变异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五方面19类问题,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着力消除影响政治生态污染源。继续把监督检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执行情况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经常性工作,盯紧盯住、持之以恒,防止反弹回潮,营造海西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永葆政治本色“生命线”。通过继续压实“两个责任”,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强化不敢腐震慑。总结州直单位政治生态研判评估工作经验,健全完善全覆盖研判制度,细化廉政风险防控举措,精准查找岗位风险漏洞,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把开展廉政教育放在监督工作的前沿,以正面典型引导党员干部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反面典型教育党员干部常怀敬畏之心,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约束,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努力打造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
中共海西州委副书记、格尔木市委书记 王勇
依托柴达木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造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对巩固和扩大海西工业基础优势,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是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综合国内勘探开发和国外输入补充两条线,坚持油气并举,落实规模储量,主攻有利区带,寻找接替领域,为打造千万吨油气当量基地提供油源保障。围绕盆地内的一些重要资源、重点地区开展深度、大规模的勘探。在确保涩北主力气田长期稳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原油产量稳中有升,不断开拓气田开发新领域,实现产量新跨越,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油气资源保障。
二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挖掘资源优势,坚持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加强油气化工板块区域重大项目策划力度,做好油气田增产和管网互联互通等一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大支撑性产业项目工作。以国家规划新建格拉成品油管线(成品油年输量160万吨以上)、天然气管线建设为契机,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及中石油协调加快推动格尔木炼油厂扩能和原油天然气储备基地建设。
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国家规划新建格拉成品油管线、天然气管线、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40万吨原油成品油储备基地、青海矿业60万吨烯烃、中浩化工产业升级改造、天然气存储库等重大项目工作,支持引导和布局全州油气化工延伸产业,加快打造油气化工产业集群。
四是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加快延伸油气化工产业精深加工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生产经营水平,积极发展油气下游化工产品。重点立足现有天然气制甲醇产能规模,以平衡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副产氯气、氯化氢气体为核心,加快建设与盐湖资源开发、煤化工产业及功能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油气化工循环产业体系。
五是切实强化招商引资。聚焦油气化工产业发展和项目储备,重点开展碳酸二甲酯、甲醇蛋白、甲酸甲酯、环己酮等甲醇下游深加工项目招商推介,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油气化工产业下游烯烃、芳烃生产能力。强化与青藏工业园的耦合发展,充分挖掘西藏、新疆等市场资源,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保障好青藏两省油气需求。
六是持续深化对外开放。依托海西地理区位优势和国家枢纽定位,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抢抓中尼铁路建设机遇,结合“综合物流园”“察尔汗物流园”和即将全面投运的格库铁路、格敦铁路及格尔木青藏国际陆港及综合保税区建设,积极谋划油气化工产品外送通道,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销售规模,打通南亚市场。
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组织工作全过程
中共海西州委常委、组织部长,州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多杰
讲政治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组织部门的新使命,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强州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履行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组织工作全过程。
突出政治功能,扎实推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开展“组织体系建设年”行动,加快构建新时代“大党建”工作格局。在组织活动中突出党性锻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建设“海西州党员先锋事迹陈列馆”,成立“海西州党员红色教育基地联盟”,开展实施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力抓实党内各项基本制度,组织开展党支部达标创建活动,实施发展党员工作“源头工程”,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两荐两考两培养”源头选培机制,多路径推动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加快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效应。着眼于工作推进、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内容,进一步建立完善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体系。突出政治标准,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加强对干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的考察,制定海西州好干部政治标准测评体系。分级分类别分专业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库,加大选调生选拔、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考聘、年轻人才引进等工作力度,建立发现识别优秀年轻干部的常态化机制。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全面贯彻关于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有关意见,建立完善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建立干部政治表现负面清单,对政治表现进行首问,织密用好从严管理干部的各项制度规定。突出政治吸纳,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意见,建立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实施“千百计划”“名校英才入柴”引才计划,与名校共建“硕博实践基地”“研究生挂职基地”。推进中端和初级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园区资源产业园,培育“人才+企业”人才团队,开展“家庭式”人才引进政策试点,建立海西人才服务中心,探索在深圳、上海等地建人才工作站,推进人才公寓和人才之家建设。突出政治担当,打造可靠忠诚的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开展“组工干部专业本领提升年”“大学习大调研大练兵”活动,完善内部轮岗、集中调训、跟班学习、组工论坛、组工课堂等培训制度。开展组织工作风险排查,防范涉组涉干舆情风险隐患。改进和规范督查调研工作,严把组工干部入口关,健全组工干部道德准则、职业行为规范,严格执行“严慎细实优”作风要求和“11710”工作制度,努力打造政治品格过硬、职业操守过硬、专业能力过硬、作风形象过硬的模范部门和组工队伍。
全面推进浙江援青“4433”攻坚计划
中共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长 潘建漳
浙江省第三批援青团队将以“显特色、创品牌、提实效”为目标,深入组织开展“4433”攻坚计划,努力实现“四引四千四确保”,全面推进浙江援青各项工作升级加力。
一、引导服务,千方百计打造以项目援建为支撑的“4+”综合扶贫模式,确保海西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项目建设+民生改善”“产业扶持+就业脱贫”“智力帮扶+素质提升”“社会扶贫+凝聚人心”的“4+”综合扶贫模式,编制实施2019年浙江援建项目实施计划,突出扶贫协作、教育援青、就业援青等重点,推动援青项目和资金向基层、农牧区倾斜。全年计划安排援青资金2.59亿元,实施浙江“红船关爱”五百工程,海西州脱贫攻坚巩固、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紧缺医疗设备购置、德令哈市城中村改造等104个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建设。
二、引凤筑巢,千方百计围绕“浙江优势+柴达木特色”做好项目、平台、产业、品牌建设4篇“产业援青大文章”,确保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支持柴达木浙江工业园、格尔木市特色生物扶贫产业园、德令哈市特色农牧业基地、天峻县生态农(牧)业园区等“柴达木特色园区建设”,拓展“五个千”产业集群、高原有机现代农牧业、海西特色旅游等“柴达木特色产业推介”,强化浙江电商优势助力枸杞、藜麦、牛羊肉等“柴达木特色品牌扶持”。争取阿里巴巴、吉利汽车等实力雄厚的浙江企业入驻海西。面向浙江推出一批以镁、硼盐湖资源为主的高、精、尖端重点招商推介项目。继续组织海西农牧产品参加“农博会”“浙洽会”等展会,在杭州“柴达木枸杞”直销门店和嘉兴枸杞一条街基础上,增设海西特色农畜产品展销窗口,拓展长三角地区销售渠道。
三、引智育才,千方百计实施“组团式帮扶”“互联网+”“1+x传帮带”3大智力帮扶举措,确保满足群众新期待。教育方面,建立组织协调联席会议、高校“组团式”帮扶及“中高职人才立交桥”等机制,2019年实现海西各级公办学校(含幼儿园)结对全覆盖。医疗方面,安排项目资金继续帮助海西改善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两省省级三甲医院建立紧密型结对共建关系。实质性启动绍兴、台州对大柴旦、茫崖行委医院对口帮扶,争取州医院心血管内科申请青海省重点学科,胸痛中心和心衰中心通过国家认证。人才培育,加强与浙江省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建立“人才飞地”、离岸研发中心,共建技术中心、产业联盟、专家工作站等互动平台,联合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2019年继续选派海西优秀干部人才30名赴浙挂职(较上年上升50%),邀请浙江优秀医疗、教育专家300名走进柴达木。
四、引泉润心,千方百计下好强化交流交往交融“3手棋”,推动理念、文化、情感“三融合”,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确保拓展两地合作新内涵。高层携手,持续筑牢合作发展之基。继续深化“携手奔小康”结对帮扶,以市县结对为纽带向浙江进一步争取计划外援助资金。动员引导浙江民间社会力量捐资赠物3000万元以上。文化牵手,凝心共聚奋进自强之力。实施“名医、名师、名企、名家”“四名海西行”,组织举办双向互动的文化走亲、旅游推介活动。推动浙江省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与海西三馆结对,举办2019年“以旅为桥促交流•海西浙江一家亲”等宣传推介活动。民间拉手,共同营造社会和谐之美。引导浙江各界积极参与具有浙江特色的“红船关爱”行动,向海西捐资助学、捐赠物资。在生态保护、文化旅游及民间交往多领域进一步发力,拓展“三交”新内涵。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
中共海西州委常委、宣传部长 尹海明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也是海西率先提前两年实现整体脱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起来”为目标,坚持守正创新,自觉承担起使命任务,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组织开展“读文件、学政策”活动,依托党校、“柴达木大讲堂”“学习强国”平台等载体,积极探索互动式、调研式、开放式等全新学习模式,提升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成效。用活用好“百姓宣讲大篷车”等基层宣讲力量,以“理论+文艺”“理论+网络”等群众喜爱的形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落细落小落实中春风化雨、润入心灵。
二、汇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隆重热烈做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系列活动,把“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打造成海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品牌和精品工程。扎实开展“宣传质量提升年”活动,做好重大主题活动宣传报道,抓好格尔木、德令哈两地县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建设。精心打造外宣品牌,积极组织开展“媒体海西行”活动,提升“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奋力打造新时代海西精神高地。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和新时代海西精神,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推进“文明海西”建设,深化“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行动,实施好农村“一革命四行动”(即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四、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现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组织实施好广播影视“六个十”精品工程,推进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精准度,大力开展“柴达木之夏”等群众文艺演出,促进文化事业为民惠民。抓好茶卡盐湖5A级景区创建工作,推进天空壹号、水上雅丹等重点景区提档升级,推动各类演艺团体、非遗项目等进入旅游市场,最大程度地吸引省内外游客到海西观光旅游。
五、不断提升宣传思想战线的战斗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开展宣传思想战线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活动,细致了解老百姓喜欢的宣传路径、形式和方法,写出有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精神高度的新闻稿件,让人看得下、记得住、传得开,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吸引力与亲和力。
在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中勇当“标兵”
中共海西州委副书记、州长 孟海
“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是省委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彰显绿色生态优势、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海西州占据青海45.2%的国土面积、90%以上的矿产资源,是青海工业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主战场,是带动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理应在学深悟透重要精神,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奋力推动“一优两高”中勇当“标兵”,为全省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坚持新思想引领,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奋斗,海西的综合实力、人民生活、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推动海西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顺应新时代要求、推动“一优两高”的根本遵循,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和实践伟力。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首要前提、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路径、把高品质生活作为根本目标,蹄疾步稳推进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启现代化强州建设新征程。
二、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坚定推动“一优两高”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受内外部环境、长短期因素叠加等多方影响,推动海西“一优两高”,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开放比较滞后,民生领域的短板和不足依然较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优势产业骨干支撑项目匮乏,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发展缓慢,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支撑不足。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总体不高,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科技服务、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优势。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海西“五个千”产业集群有序推进,工业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明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推动“一优两高”基础良好。海西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仍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早中期阶段,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空间巨大。特别是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青藏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海西“服务经济”“消费经济”“外贸经济”发展潜力极大。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鼓舞斗志,读文件、学政策,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补齐短板,谋求新的更大突破。
三、注重方式方法,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注重方式方法,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各项决策部署。一要在创新中强动力。海西的差距,关键是科技水平、高端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差距。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加速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掌握主动。二要在改革中找办法。坚决摒弃各种思想束缚,突破思维定势,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在改革中攻难关、破难题。三要在开放中寻出路。充分发挥海西的区位优势,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完善南亚、中亚、西亚和北欧的通道功能,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构筑青海西部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经济走廊。四要在绿色中谋发展。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有率先之举、务实之效。
四、整装再出发,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推动海西“一优两高”建设,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充分展现全州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一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必须坚定信心,奋发向上,敢打敢拼,传递好声音、弘扬主旋律、唱好海西歌。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是必须完成的保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抓好落实,确保在完成最低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全力跑出最好成绩,力争能高则高,能好则好。二要有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基石,以开放合作为动力,以优化环境为抓手,牢固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条主线”,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两项成果”,优先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三类产业”,着力打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发展、特色农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四张牌”,扎实推进“五个千”产业集群建设。三要有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发扬动真碰硬的作风,遇到矛盾困难不避让,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担当责任,善于解决问题。大力发扬一抓到底、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一线掌握实情,一着不让强化执行,靠实干促发展,以实绩惠民生。四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意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政府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每分钱的利用效率。想方设法腾出更多财力,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优两高”是一场深刻的转变,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开创新局面的能力,坚定不移做深做透“一优两高”这篇大文章,奋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汇聚力量达共识建言献策助发展
海西州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李科加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海西州政协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三届、州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对标中央、省州确立的工作目标,结合政协工作实际,坚持服务中心、强化担当作为、狠抓执行落实,认真履行政协职能,为海西各项事业发展汇聚共识、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一、聚焦新部署,倾心献计助力新发展
围绕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树立“四个转变”新理念,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力争在主动发声、勤出主意、善提建议上见成效。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任务,就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群众生产生活难点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热点问题献计献策;选择一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重大议题资政建言,政协的政治协商由此着眼,民主监督向此发力,参政议政依此展开,更好彰显政协工作在服务全州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独特价值。
二、把握新要求,开拓协商民主新局面
要紧紧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要着力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不断提高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三、探索新实践,加强民主监督新成效
要围绕工作大局,强化问题导向,注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谋划议题,从党政所思、群众所盼、政协所能出发,紧扣关键内容,精准聚力发力,同时集成运用民主监督形式,坚持形式与内容相匹配,同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相结合,做到在参与中支持、在支持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
四、展现新风貌,推动自身建设新局面
要按照政协新《章程》以及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积极为委员履职尽责创造更好条件、搭建更多平台,努力让每位委员在政协组织中都有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协委员要以发展大局为重,以民生关切为念,在政协工作中履职尽责,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在界别群众中示范引领,始终如一地承担起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使命。
努力打造开放柴达木核心增长极
中共海西州委常委、秘书长 丁忠宝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奋力推进“一优两高”重大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积极顺应全省“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大力弘扬新时代“海西精神”,全力拼搏、全程进取、重点突破,不折不扣完成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献礼。
一是始终走在前列,确保实现“两个率先”。坚决打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严格对标国家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坚持重点谋划、高位推进。对照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要求,深化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户籍、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公共服务方面争当全省“尖兵”,进一步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各族群众高质量迈入小康社会。深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提升全域整体率先脱贫成果,实施好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四个不变”,善用扶持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脱贫致富新路径,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好做法好经验。
二是保持发展定力,全力冲刺“三个台阶”。要与时俱进深化州情认识,深入研究海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海西的发展定位,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改革和创新为手段,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载体,持续推动全州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提升。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对重点地区经济运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等情况的监测分析和协调服务,认真做好保运行、促投资、稳增长各项工作,牢牢稳住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对标州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以州“五重”工作为总抓手,围绕重大产能、重点企业、重大工程等领域,精心谋划和实施一批事关海西长远发展的重大支撑项目,举全州之力予以推进,竭尽所能为全省发展多做贡献,为2021年全州主要经济指标迈上重大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坚持刀刃向内,驰而不息加强党的建设。要充分认识以党的建设引领发展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刀刃向内,强化自身建设,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以过硬的素质担好重任、以负责的态度抓好落实。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不断创新和调适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主动适应新任务新要求,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全州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强军思想指导海西民兵队伍建设
中共海西州委常委、海西军分区政治委员 饶崎
2019年是民兵调整改革任务、国防动员系统“三个一线”建设和青海省新时代“民兵+”建设出成果见实效的关键一年,是民兵队伍“两成两力”实兵拉动、形成战斗力的检验之年。我们要做好民兵队伍建设工作,一要着重突出加强民兵队伍政治建设。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政治强军。抓好民兵队伍政治建设,首要是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关键是确保党对民兵队伍的绝对领导,重点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二要着重突出加强民兵队伍能力建设。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按照民兵分队任务需求,着眼提高整体遂行任务能力,抓实应急准备和应急训练,把岗位锻炼作为基本途径,把学习轮训作为重要手段,把遂行重大任务作为“炼金”熔炉。三要着重突出加强民兵队伍作用发挥。着眼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大局,以脱贫攻坚和双拥共建为平台,不断探索民兵队伍作用发挥新思路,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要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突击队作用,要在参与脱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要在参与平安创建活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特殊作用,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活动中发挥模范作用。四要着重突出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民兵亦兵亦民,既是国防动员潜力运用的重要载体,也是军民融合的组织形式和桥梁纽带。加强民兵队伍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地方雄厚的潜力、技术和资源优势,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提高民兵建设质量。注重在队伍建设上融合,注重在训练落实上融,注重在装备配备上融合,努力走开民兵队伍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路子。 (文字由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