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筑巢引凤”聚英才 ——开创玉树“两个越来越好”新局面系列报道之十
北京援建的包虫病诊疗基地揭牌。洪玉杰 摄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集贫困地区、高寒缺氧地区、边远民族地区所有特征于一身,因此,玉树地区历来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为彻底破解这一制约瓶颈,发挥好各类人才资源在新玉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自玉树地震以来,州委州政府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临危不乱的定力、化险为夷的魄力、卓越高效的执政能力和感恩精神融入其中,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促进玉树“两个越来越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还记得,2019年初,连续强降雪袭击三江源头、玉树草原,搅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玉树州6(市)县28个乡镇99个村不同程度遭受雪灾。
雪灾为令,鏖战冰雪,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就是最好的答卷。玉树州动物疫控中心主任、农学博士宋仁德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深入一线指导群众开展雪灾后的动物补饲和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充分展现出新时代人才的家国情怀和真才实学。据不完全统计,玉树雪灾抗灾中共组织各级干部8719人次,动员2000余名民兵和草原管护员积极参与到牲畜转场、铲雪除冰和饲料拉运中,为受灾群众注入“强心剂”,极大地鼓舞了受灾群众战胜自然灾难的斗志。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玉树发展的问题所在,也是答案所在。
坚持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围绕玉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生态畜牧业、规模养殖业发展等方面,重点培养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围绕新能源产业、水利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重点培养熟悉相关技术,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发挥本土优势。工作中玉树通过打造“玉树抗震救灾”“可可西里”“通天河守桥班”“玉树好人”等精神高地,以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昂嘎、王成元、巴吾扎西东周等先进事迹激励人才感恩伟大祖国、感恩党,让人才在工作岗位上积极担当作为,树牢“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奉献精神。
“筑巢引凤”,方能海纳百川。结合玉树州“留才难”的实际,探索推进“人才智力、技术项目”一体化引进的“组团”模式。从单纯的“找人”“找资源”逐步向智力支撑、技术支持、项目合作一起引进转变,从“单一”引进向“团队”引进转变。
江山远阔,同舟共济。借助北京对口支援,以扶贫扶智合作的方式,投入培训经费3480余万元,解决各类人才培训项目220个,培养培训各类人才8200人次。同时,北京市充分发扬首善精神,先后选派四批共176名援玉干部人才支持玉树建设发展,其中,教育、医疗专家近三分之一。
政策是“撬动”人才的有力杠杆。玉树州坚持政策创新,制定出台6项相关具体工作措施,包含引进及本土人才认定、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培养、科技创新平台补助、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管理、人才服务保障等领域,贯穿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构筑起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磁场”,吸引各类人才加速集聚。
正如玉树州委组织部长赵小鹏所言,人才是玉树强州之基,是竞争之本,更是转型之要。所以我们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关注玉树、喜爱玉树、选择玉树。而这艘“玉树号”的巨轮也会因人才队伍的不断建设,必将乘风破浪,一路稳健远航。(洪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