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媒体行:黄河人家,手牵山川变个模样

17.11.2014  10:12
核心提示:     11月14日 星期五循化县 阴   过青沙山,穿拉木峡,赶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时已近中午。到了循化,才知道外界冠以“青海小江南”的美誉名副其实。  农田里绿油油的冬小

  

  11月14日 星期五循化县 阴

  过青沙山,穿拉木峡,赶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时已近中午。到了循化,才知道外界冠以“青海小江南”的美誉名副其实。

  农田里绿油油的冬小麦已钻出地面,虽是阴郁的风天,风吹到脸上仍有几分“柔软。”站在通往县城的拉木桥上,脚下的黄河在东流中泛起清澈的波澜,正是因了这条自西向东横穿循化90公里的黄河,给予的这份博大的关爱与眷顾,塑造和托举了自然与人文迥然独特的魅力循化。

  循化的“拉面经济”早已斐声省内外,而背靠这一方得天独厚的水土,这里的“黄河人家”也手牵身边的山川,在绿色中“转身”,挟着绿色冲出了这片代代相传的黄河谷地。

  跟随循化县林业局人员在走过一条斜坡的砂石路后,来到处于县城东部边缘的循化县南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坡下,在一片平坦的凹地上坐北向南建起的十几间平房,面朝着坡上一眼望不到边际的丛林,一串串挂在窗棂上的“循化辣椒”在晒干后依然“仙红”,挂在门首的省级“林业标准单位”、“核桃种植示范区”、“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金色匾牌在一片鲜红中格外招眼。

  今年56岁的公司总经理韩伟以前是清水乡夏滩村土生土长的庄稼人,种地多年后,在县城开了百货店面,“腰包”渐鼓,得知县上鼓励开荒、扶持种植,韩伟于1997年春天,把多年的积攒和外加借贷的150多万元资金,全数“砸”到了积石山下的大片荒地上,凭借起早贪黑下得了苦,在十几年光阴里累计投资达500多万元,在开出的400多亩荒地上,从山西、河北等省引来核桃、梨枣等优良树种,在外地师傅的一路指点下,韩伟的杂果种植成了气候,并在2011年注册了公司。

  公司效益在前年“吃平”后,200亩核桃、200亩梨枣、花椒给他家带来了几十万元钱的收入。推开存储核桃、梨枣、花椒的库房,里面的存货已所剩不多。韩伟说,他的果品不仅在省内市场站住了脚,还早已同内地经销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从他的口气里,除去所有开销,公司今年的收入又十分可观。

  沿坡而上十几米,延伸向积石山脚下的开阔地上呈现一望无际的核桃、梨枣林。果收了、叶落了、只有零星漏下的梨枣还鲜艳地挂在枝上。同韩伟在林间边走边聊,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来的这个季节有点晚了,要是在夏天或收获季节,那光景要比现在好看得多。

  伺候好400多亩果林不是一件轻松活。韩伟指着远处正在翻土的人员说,那都是从自己庄上和附近村里招来的工人,常年固定在这里从事松土、浇水、剪枝的工人有10余人,日薪一般可达120多元,收获时节,临时招来的乡亲们有近百人。

  在林间见到常年在这里务工的清水乡夏滩村41岁的村民赵海成,他已是这里的“元老级”员工,工资从最初的月薪1500元提到现在的3600元,每年都给家里挣得4万多元的收入。有了这笔不小的稳定收入,赵海成把家里的庄稼地参加了土地流转,媳妇收拾着家里的一日三餐和家务,赵海成每天到近在跟前的公司上下班,事实上,家里的日子已和城里人的日子一样了。

  在曾经的荒地上滚打了十几年的韩伟,凭着使荒山变绿和对乡亲的“拉帮”,自己荣获了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奖章。让他最感欣慰的是循化县的特色林业“长成了一颗大树”。种植的数万亩核桃、梨枣、花椒已实现年产值达3600多万元。同时,以林畜、林禽、林游等模式聚合的“林下经济”,正像一辆马车,从山间小路、丛林深处、景区旁边、“农家乐”前……撒着欢快的铃声一路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