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努力实现“四个转变”治青理政新思路观察之四

21.01.2017  00:03

努力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

——摘自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努力在保护生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青海绿色崛起之路。

——摘自代省长王建军在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资料图片

对于祖祖辈辈都以放牧为生的才华加来说,忽然有了一份稳定且收入可观的“技术活”实属不易。

才华加所在的这家工厂就是青海聚能瀞度饮料股份有限公司,这里是三江源瀞度水源保护区,位于我国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腹地,海拔3800多米。

这如画景致的地方,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托叶玛村河曲社区,更为准确地说,这里是周边农牧户放下牛鞭,转变传统放牧生活的一片“新天地”。

转变之间谋发展,转变之间创造新生活。才华加的“转型”之路打破了农牧区群众原来单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看出,在机遇与政策当前的今日,正有许许多多的“才华加”走出牧区,转身从事更为高端的生态畜牧业、转身变为更为多元化产业的领路人。

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四个转变”治青理政新思路。“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转变,为我省农牧业发展,为百万农牧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耕犁”出更为广阔的田地。

牛羊入社,草原美了,牧民笑了

一部律法——《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依法治理生态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个习惯——十二年坚持推行“白色污染”治理巩固策略,禁用白色塑料包袋已成为全县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达到了全县范围无“白色污染”的效果;

一个示范——牢固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持续推进有机畜牧业发展,打响打亮“亚洲一流、青海最美”生态草原金名片。

“河南县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近年来,我们坚持用生态产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原来单一的养殖正朝着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的方向转变。”省人大代表阿琼告诉记者。

三九寒冬,行走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茫茫草原上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牧民群众,时而俯身屈膝,时而跪地查看,同行的河南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草原综合专业队队长马戈亮赶忙解释到:“这几天正是草原冬季防鼠的时间,牧民们深深懂得只有保护好赖以生存的草原,让草场健康,给牛羊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让畜牧业提质增效的道理,因此这几年在饲草培育、草原管护、责任田承包等方面牧民的参与意识非常强。”

草原是河南县最大价值。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河南县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一边是传统畜牧业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畜产品附加值不高,牧民增收缓慢;一边是传统游牧方式使牲畜超载严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绿色食品消费备受关注。这一变化为传统畜牧业指明了一条出路,河南最终决定发展有机畜牧业。”河南县有机办主任张鹏飞向记者解释:“比方说,一个草原上的载畜量只有10只,现在既要减畜又要增收?怎么办呢?只有通过整合合作社、打造有机畜牧业产业园,改变农牧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减畜;通过精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同时结合内地需要,走高端市场,以一只羊的价值体现5只羊的价值,实现畜牧业生态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发展。”

优甘宁镇德日隆村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全县重点打造的生态合作社之一。“目前全村的203户963人全部入股合作社,同时村里以合作社名义在县城建起了铺面,以租赁、开店等形式让村民增收。”村主任更登旦巴说,把牛羊入社,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就可以从事更多元化的产业,这样一来,草场笑了,牧民群众也笑了。

据河南县委书记韩华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县将发展壮大有机产业、生态饮用水产业、文化旅游业,在推进县域经济确保增速不减的前提下,实现向生态环保型、循环利用型、低耗高效性提升,牧民增收与生态良性循环双促双赢。

“接二连三”,农村靓了,农民富了

因为工作的关系,省政协委员杨慧玲经常在田间地头采集标本、研究数据。她认为,作为科研人员,应该努力把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来,目前,她正在化隆回族自治县扶贫局的政策帮扶下和当地农民一同研究发展菊花茶项目。“大家一改往日种小麦土豆的布局,种起菊花来,赚钱多了,信心足了,这本身也是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一种实践。”杨慧玲说。

寒冬腊月,屋外是单调的“灰土白”,而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农民王寿的温棚里却是一幅花红柳绿的盎然景象。

“春节期间,温棚里种植的辣椒、西红柿等这类蔬菜基本上都能采摘完,对市民来说采摘到了最新鲜的蔬菜,对我们来说,也能卖上好价钱。”这两个月,王寿正在忙着打理自己种植的几个温室大棚。由于塘川镇临近省会西宁,蔬菜销售便利,王寿还跟着合作社搞起了采摘观光,农牧业和旅游相结合的营销新模式吸引了众多游客。

近年来,我省实施农业快速发展,结束了农业单打独斗的单一发展模式,农业合作社和现代设施农业相结合,形成有个规模有效益的良性发展模式。

列席代表、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介绍,2016年以来,我省着力打造休闲观光农牧业基地10个,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介休闲农牧业和美丽休闲乡村精品线路10条,打造都市农牧业、休闲农牧业、观光农牧业、创意农牧业、草地生态畜牧业等新兴业态。以特色优势农畜产品为依托,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

新的目标承载新梦想,新的征程,充满新的希望。下一步,我省将从“调”、“改”、“降”、“补”四个方面发力,把农牧业供给侧结构向改革引向深入,让单一的种养殖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

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打造“粮油、果蔬、畜禽养殖”三个百亿产业。推进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改革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抓好设施农业、规模养殖、饲草基地、渔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继续做大做强冷水鱼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渔业示范区。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测土配方、控肥减药等措施减少农业生产投入,改变农牧业生产“小、散、弱”的格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节本增效。补发展短板。抓市场、抓信息服务,顺应市场抓生产,确保产得出、卖得出,卖好价。

转产创业,产业活了,生活变了

截布、裁剪、缝补……当培训班办起来时,往日手握牧羊鞭的牧民群众学得有模有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毛庄乡的奔康利民合作社里,索吉正和十几名藏族妇女娴熟地用羊毛编织着毡帽,她们编织的这些毡帽有西藏的订单,也有玉树其他地方客户下的订单。

不仅仅是囊谦县,全省还有很多像索吉这样的牧民,他们通过培训项目参与民族工艺产业,壮大了当地的民族手工艺产业队伍,打破了过去只会放牧的单一劳动局面,增加了收入,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

“要想让农牧民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企业家应该更多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帮助农牧民群众拓宽收入渠道,改变单一的生产方式,帮农牧民走绿色发展之路。”省政协委员韩文林说。

格局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

只有转变思想观念,突破传统定式,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放下牧羊鞭,有的转型成立有机畜牧业合作社让牛羊入舍,草原生产方式变迁的背后是一场巨大的革新;有的依托特色产业转产创业,转身变成创业致富带头人,转产的背后是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介绍,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实施,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据统计,10年来有近10万牧民放下牧鞭转产创业,加快走向了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奔小康的新征程。

如今,我省越来越多的地方坚持把发展农牧民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牧民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措施来抓,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了自身经济,壮大了产业队伍,在市场上挥动产业大旗。

越来越多的地方以有机畜牧业为统领,引导牧民群众积极参与,顺利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畜牧业生产质量提高、畜牧产业链拉长、牧民收入增加一系列目标,为生态畜牧业转型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孙海玲)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