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8“两会”生态篇】湟水河公园成西宁重要生态名片

26.01.2018  15:40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陈郁 报道)水泽茫茫、植被丰茂、百鸟翔集、天蓝地广……在西宁,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水文、净化水质、抗旱防涝、补充地下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西宁市更加注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利用湿地资源,多措并举推进湟水河湿地公园建设,让湟水河湿地公园作为西宁市形象的重要生态名片,为西宁市注入自然、生态、和谐的新城市元素。

  西宁市位于黄河支流河湟谷地,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范围包括湟水河流经城区的39.1公里范围,北川河流经城区的10.8公里范围。以西宁市人民公园T字形水系的河道为中心,北至北川河康家桥,南至南川河与湟水河交汇处,西至湟水河解放渠进水闸,东至湟水河小峡口闸亭,规划范围总面积508.70公顷。

  2012年7月30日,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同意建立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批复》。《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3—2020)》,于2013年12月31日获国家林业局批准。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被纳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海湖湿地公园、宁湖湿地公园、北川湿地公园、鲁青公园、景熙丰湿地公园……它们都属于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范畴。“现在晨练不用再跑到远处了,家门口就有公园,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清晨,站在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的桥头上,家住附近白云小区的魏有林老人指着桥下的西宁市景熙丰湿地生态公园,高兴地说。

  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主阵地,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具有典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区域内水系发达、植被丰富,湟水河河道两岸引种的各种花木与人工种植的芦苇、菖蒲及荷花交相辉映。这些花草,不仅是诗情画意美景的“主角”,更是吸收土壤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的“治污能手”。丰富多样的湿地植物资源,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作为西宁生态旅游的补充之一,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契合了西宁人文化、生态化的城市发展理念,并将城市生态的品牌、流域保护的典范、湿地科普的课堂、地域文化的长廊、市民休闲的胜地与城市功能有机融为一体。通过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也将更加有利于湟水河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维护区域生态稳定,促进城市整体风貌的提升。

  “因为湟水河湿地公园贯穿了西宁市的全线,所以市民可以就近来到湿地公园,感受湿地公园建设取得的成果。目前,已成为市民晨练、晚上散步、自行车骑行的首选之地,并且通过实施的湟水河沿线绿道景观改造,在河两侧栽植了大量的灌木、乔木、花卉,营造出了一个‘三季有花、花灌相交’的良好景观,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湟水河湿地公园已成为让老百姓最直接感受西宁生态建设成果的生动实践。”省人大代表、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陶雅琴告诉记者。

  2015年,在宁湖发现普通秋沙鸭、普通翠鸟;2016年,在宁湖发现红头鷈、在西川湿地发现黑水鸡;2017年,湟水河和北川河野生水鸟种类和数量增多,绿头鸭、斑头雁、绿翅鸭、渔鸥、普通秋沙鸭普遍分布……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几年来,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内水生动植物种群加大,生长链条得以完善,已成为西宁市形象的重要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