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察:青海湖,大地美丽的眼睛
6月,美丽的高原“蓝宝石”——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迎来了最美的时节。碧波浩渺,鱼游鸟翔,雪山、草原、蓝天构成了摄人心魄的美景。
曾经日渐消瘦的青海湖,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政府大力保护治理下,如今湖泊大幅扩张,呈现丰盈之美。在青海湖边,大大小小的洼地变成了波光粼粼的湖泊;湖畔绿草如画,牛羊点点,美丽的青海湖容颜再现。
1、近日,青海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联合发布了《青海湖流域生态遥感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青海湖流域气候特征呈暖湿化趋势,出现径流量增加、水位抬升、水体面积扩张、沙化面积下降等生态环境趋好的现象,整个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据青海省气象科研所所长李林介绍,根据气象部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动态监测结果分析,青海湖水体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且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其中,2005年青海湖水体面积最小,为4260.56平方公里,而2015年水体面积最大,为4432.32平方公里。
根据2015年卫星遥感监测,相关部门对青海湖水体面积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2015年湖体面积为4432.32平方公里,比2014年同期的湖体面积增加了49.84平方公里,比历年(2005~2014年平均值)同期面积增加了112.13平方公里。尽管湖水面积连续10年增长,但目前距青海湖最大面积时的4477.53平方公里仍有差距。
由于水位上涨、湖水扩张,这几年青海湖周边小岛、小湖逐渐消失,很多洼地又变成了“星星湖”。可以看到,目前,仙女湾岸线的木栈道逐年加高又被淹没,二郎剑景区的西王母雕塑原先是坐落在岸边,因湖水上涨,现在的雕像已坐落在湖中。
长期以来,青海湖周边草地沙化速度很快,尤其是湖东地区,很多人一度担心,随着草地不断沙化,会危及到著名的“分界线”日月石(注: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青海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周边草场。可喜的是,随着近年来青海湖流域暖湿化气候趋势的影响,以及流域内实施的保护措施以及各类治理工程的作用下,青海湖周边草地沙漠化速度减缓,土地沙化面积不断减小。
据李林介绍,从1975年、2000年、2009年、2012年遥感图像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在环青海湖东、北、西岸,分布着流动、固定、半固定梁窝状沙丘,东北、西北边缘夹杂有高大的沙山。根据卫星遥感监测,1975年至1980年沙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000年至2008年沙地面积变化较小,呈现稳定态势。2009年至2012年沙地面积大幅减小,减少面积达56.90平方公里。
2、“青海湖水体面积增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天帮忙,人努力’。”李林这样说。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从近54年(1961年~2014年)青海湖流域的气候要素年际变化看出,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气候出现了明显暖湿化的特征。
监测显示,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从1961年开始逐年增加,2000年至2014年间增加的幅度尤其明显。2014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在2.0度,较气候平均值偏高,位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3位。近10年的年平均气温增加的幅度显著高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及90年代。年降水量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也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从1961年到2014年的54年间,年降水量在1967年和1989年均超过了490毫米。年降水量从2000年到2014年的近15年增加显著,近15年年降水量比50年平均增加了19.4毫米,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2014年,青海湖流域降水量达446.8毫米,较气候平均值偏多。
青海湖流域降水量增加,加之气温升高,青海湖西北部的高山冰川融水增多,使入湖各大河流流量增加,无疑是青海湖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由政府部门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风固沙、人工增雨等工程大大助推了青海湖水位面积持续增加。据了解,在各类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仅气象部门实施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人工增雨工程年平均绝对增水量为9.2亿立方米至13.8亿立方米,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9亿立方米至2.9亿立方米,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趋好,对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生态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时四年艰辛工作, 6月1日刚刚公布的“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项目成果显示:2012年全省生态资产总价值为18.39万亿元,其中,三江源、祁连山以及青海湖流域三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资产15.19万亿元,占青海全省生态资产总值的82.7%。
上世纪,由于受长期的干暖气候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青海湖一度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青海湖周边大量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草场、植被被破坏,入湖泥沙量大增,土地沙化严重,青海湖东岸的沙漠化程度让人触目惊心。滥捕滥杀使青海湖普氏原羚、珍惜鱼类湟鱼等遭遇灭顶之灾,生物多样性平衡被打破……有识之士非常担忧,如果生态恶化再不扭转,青海湖恐怕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从青海生态的角度讲,青海湖流域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的交汇地带,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它既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又属于脆弱生态系统典型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气象专家认为,青海湖面积的扩大将会影响周边小气候,进一步影响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等气象因素,湖面面积逐年增加非常有利于青海湖周边生态改善。
从生态旅游文化的角度看,青海湖是我省旅游的“金名片”,漫山遍野的金黄油菜花、高天流云带给人的震撼、水天一色的壮观美景,“龙吸水”、“开湖”等奇观都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由于水位不断上升,使得青海湖锦上添花,对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极其有利。
针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可能导致生态演变的趋势,气象专家建议,应以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继续大力开展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和完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综合效果评估;依靠科学技术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合理开发流域内生态旅游气候资源,加大投资力度,做好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在切实确保生态和水资源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流域内农牧民收入,开创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