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七十二般变化 警方提醒:任何在电话中说市民涉案的都是诈骗电话

17.08.2018  15:40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公安机关对电信网络诈骗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虽然老百姓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不断增强,对冒充公检法机关的骗术早已建立免疫机制,但诈骗分子花样翻新,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新手段、新技术,对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升级,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就能骗走上万元的事件仍不时发生在我们身边……

   骗术升级

  “假公安”发出逮捕证

  8月12日,西宁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西宁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接到市民张女士报案,称其先后遇到“通信管理局”“公安局”两家单位联合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情况。

  张女士说,她接到一个自称是“通信管理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张女士的手机因发送多条诈骗短信、垃圾短信,要对她的手机作出停机处理。听说自己的手机要被强行停机,张女士有些着急了。

  当她询问解决办法时,对方称因为张女士涉及一起诈骗案,因此需要公安机关介绍情况。随后,张女士的电话被转接到“公安局”“宋警官”处,对方称,警方已经拿到检察机关的“逮捕证”,张女士可以在网上查到证件。几分钟后,张女士点击对方发送至手机的短信网址,发现了一张写有自己姓名的“逮捕证”。

  接着,“宋警官”称,公安机关需要对她的资产做审查,才能证明她的清白,希望张女士转账48万元至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没过多久,张女士转账成功,但是对方已经联系不上了。这时,张女士才发现自己上当了,立即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警方接到报警后,初步调查确定,这是一起犯罪嫌疑人冒充“通信管理局”“公安局”两家单位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电信网络诈骗,随即对这起案件展开侦查。

   骗子的四种“开场白”

  西宁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通过对“冒充查案”类警情的梳理后发现,诈骗犯罪嫌疑人的“开场白”主要有以下四种:

  1.谎称被骗群众名下的一张银行卡涉嫌洗钱犯罪,将被骗群众电话在“警察”“检察官”等角色中流转,通过言语恐吓、出具“通缉令”等提高欺骗性。

  2.自称是某医保中心,称被骗群众医保卡因报销理赔金情节严重,已经涉案,并帮其转接某“公安局警官”,要其配合调查。

  3.自称是某通讯管理部门,称被骗群众的身份信息泄露,在外地办理电话卡发送诈骗短信,涉嫌违法犯罪。

  4.自称是某移动通讯运营商,告知被骗群众有人冒用他的身份在外地营业厅办理了手机号并恶意欠费,并称被骗群众手机将于两小时后被强制停机,要求及时还款,否则追究事主责任。

   骗子的四种“道具”

  “冒充查案”类警情具有较高的迷惑性,一方面骗子可以精准地说出被骗群众的信息,实施言语恐吓;另一方面骗子善于利用“道具”提升诱惑性辅助诈骗。

  道具1:通缉令

  诈骗犯罪嫌疑人掌握被骗群众的身份信息后,制作假通缉令,并通过微信或QQ向被骗群众发送,或者要求被骗群众登录虚假网站地址,查看网站上的虚假案件情况和通缉令。不少心存疑虑的被骗群众看到带有自己照片的通缉令后,心理最后一道防线被摧毁,继而对对方“执法人员”的身份深信不疑。

  道具2:资金转移

  诈骗犯罪嫌疑人不再单纯地让被骗群众将资金转至“安全账户”以证明“自身清白”,而是要求被骗群众迅速将分散的资金转至指定的一张银行卡内,甚至让被骗群众变卖房产、股票或高息借款,以达到“榨干”被骗群众最后一分血汗钱的目的,而这也是冒充查案诈骗“骗钱多”背后的真正原因。

  道具3:开通网银、办理电子密码器

  为了规避自动取款机24小时到账的规定,诈骗犯罪嫌疑人盯上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能实现快速转账、到账的银行业务。另外,犯罪嫌疑人会要求被骗群众开通“资金转移”中涉及的银行账户的网银业务和办理电子密码器,并言语诱导被骗群众听其指挥操作,完成最后一步“吸金”操作。

  道具4:开房

  诈骗犯罪嫌疑人通过诱导了解被骗群众家庭情况、个人信息后,会以需要做“电话笔录”为由,要求被骗群众到酒店开房“配合调查”,实际目的是不想诈骗过程中被人“打扰”。另一个目的是要求被骗群众用酒店内电脑完成最后转账操作。

  西宁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提醒,任何在电话中说市民涉案的都是诈骗电话,警方也不会在电话里向个人索要银行卡信息、密码等关键信息。此外,移动通信运营商、通信管理局也无权帮市民转接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单位帮市民查案。遇到此类电话,都是电信网络诈骗,对于这种电话,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立马挂断电话,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