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创业,支持究竟有多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但毋庸置疑,百姓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怎样更好更多地营造出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这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去年,我省全力保障投入,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都达到新水平。其中,就业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就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万人,转移农牧民就业117万人次。
据省人大代表杨颐介绍,2014年,我省为百姓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巩固加强西宁、格尔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成果的同时,组织开展了海东、德令哈、玉树市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协调落实创业扶持资金2000万元,全省已建成创业孵化基地21家,8所高校全部建成创业孵化园,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梯级推进。西宁市专门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设立创业扶持资金,举办了全省首届创业大赛,对创业者提供“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市投入使用的创业孵化基地有19家,进入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477家,创业带动就业3000多人;海东市积极打造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品牌,以扶贫资金和市县配套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拉面经济”外出创业人员的扶持力度,全市拉面经济经营户数达到1.4万户、从业人员达14万人。
省人大代表汪源来说,2014年,平安县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全面实施创业带动就业、项目拉动就业、落实政策促进就业、转移输出扩大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扶持就业、优化服务推动就业等全民创业工程,鼓励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去年全县共安置就业86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716人。不仅如此,积极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和现场招聘会也是为百姓创业提供的巨大支持,去年全县5040人接受了技能培训,1200人和用工单位签订了用工协议,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42374人次。
省政协委员袁勇认为,要切实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要有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毕业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政府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市场吸收大学毕业生和自主创业者,探索一条政府出资、社会化管理的支持创业的路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使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起更便捷的沟通桥梁;教育部门在招生和教育全过程中加强指导,使高校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学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和职业观,到需要人才的基层去,到渴望人才的民营企业去,才会开辟创业就业的新天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扩宽渠道,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创业型城市、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技能培训,支持大众创业。今年再安排机关事业单位考招8000人左右,新增生态公益岗位5300名。力争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我们有理由相信,百姓创业之路将越走越宽!(苑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