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藏庄在塔加(上)

21.06.2016  04:49
来源:海东时报

  

  如果你是一名化隆人却不知道塔加村的话,你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化隆人;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来到化隆而不去塔加村,你绝对会带走遗憾。塔加村,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村落,一个藏在白云深处的百年藏庄。

  寻找神秘塔加

  从平安出发,总感觉到塔加村的遥远,一路上大山纵横,红色的或者褐色的岩土在眼前掠过,一颗颗杨树也在向车后奔跑。远处一座山峰上被白雪覆盖,翻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仍不见塔加村的影子,这个距离县城还有80公里的村落到底藏在哪里?

  其实,历史上的塔加藏族村和人们的距离非常近,因为著名的丝绸南道,即青海道就从那里通过。塔加村的东侧不远处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河家,也就是古津渡口。丝绸南道上的商队,还有大小官员们,他们从古津渡口进入青海,然后在官亭驿站歇脚后往塔加村而来,然后再踏上西行道路。

  历史在塔加村留下诸多斑驳的记忆,塔加人自称是一千多年前吐蕃军队的后裔。当年,先祖阿米仁青加作为吐蕃大将,绕道今新疆地区,赶着500峰骆驼,浩浩荡荡开到现在的塔加地区驻守。从此,扎根这里生儿育女,繁衍生息。

  缩小版的山城

  塔加村是现在为数不多的,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之一。走进塔加村,你的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甚至会让你震撼。

  塔加村无疑是一个缩小版的山城,村庄依山而建,呈梯状递升,民居错落有致,选址讲究,当地人称之为“布达拉式”的建筑风格。村庄内有藏传佛教寺院、嘛呢康建筑以及大量民居建筑,巷道众多,多以石板、石子铺就。远观整个村庄呈扇形环山而居,庄廓形状有圆有方,依地势而建,格局紧凑。从底下看层层而上,节节攀升,其型颇为壮观,是典型的藏地建筑群。村里有一棵近三百年的古树,三条河流,泉眼数十处。最为著名的是名为“霞曲”和“宇曲”的两处泉眼。

  塔加村分为一村和二村,保存相对完好的民居有近20座,据说有的已经过了数百年,村民门口有一个雕刻精细、上书“马头兴旺”的拴马桩,似乎可见当年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院墙为全石墙,底部约宽1.5米至两米,宽地窄顶,高一般为4米至5米。墙内房屋为二层木楼,呈四合院式,俯览像内地天井,上层住人,下层为牲畜圈和杂用房。传统房屋窗户较小,这与当地历史上的早期防御功能有关,楼顶为平顶,供瞭望、晾晒东西。如今也有村民对房屋进行了改造,对传统民居窗户狭小、采光性欠佳的缺陷做了修整,将窗户放大,把“锅台连炕”的位置从房屋最里面移至靠窗位置,这种大胆的改造,不但保持了传统建筑模式,而且很好地解决了房屋的采光问题。二楼四面都是回廊,回廊栏杆和墙裙雕刻花鸟,图案精美,雕工精细。

  吐蕃将领的后裔

  塔加村地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东部,距县城80多公里。这里山脉连绵,沟壑交错。该村北与民和县杏儿乡相邻,东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相连,南与循化县接壤。作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化隆县虽高山密布,却为典型的浅山地带。塔加境内有两条河纵贯全境,其一为尕洞沟水,从毛洞山流出,在阿麻叉村附近与金源沟水汇合流入黄河。其二就是塔加村所在地的塔加沟水,出自该村北部的阿米康家山(汉语称康疙瘩),经曹家流入民和县境内的杏儿沟。

  塔加属于高位浅山地带,寒温湿润气候区,宜于农牧并举,兼营林业。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油菜、胡麻等;牧业草场在村落北部,主要以牦牛、藏系羊为主,另家养驴,主要用作驮物。该地区原林业资源丰富,后由于当年滥砍滥伐毁坏严重,现只有北部山上零星散落,其余地方林木基本不存,但灌木生长,也是村民建房铺顶必用之材。境内有多种保护动物,目前常见的有麝香、羚羊等。

  “塔加”据说为“百马”。据史料记载,塔加地区一直为藏族居住地,明时为西宁府中马番族二十五族之一的革咂族(当地人认为以前塔加属于卡地卡瓦千户)。藏族学者才旦夏茸著《丹斗寺志》《喇勤贡巴绕色传》以及《化隆县志》等,都有化隆地区藏族源于吐蕃将领后裔一说。而关于革咂族的起源也有“吐蕃王朝派九个骁将屯戊化隆城以东各地”或“嘎钦和玉察两位将军带兵数万到宗喀地区驻守吐蕃边境”等说法。

  据塔加村老人拉丹、卓玛加、关却加叙述,祖辈口传塔加村祖先为西藏后藏人阿米仁青加,其为后藏具有很高地位的人,此人从后藏迁徙至今塔加村所在地定居,世代从事牧业。据说阿米仁青加生有三个儿子,为使家业兴旺,他分别为三个儿子划分领地,大儿子得今塔加一村、塔加二村所在地区,二儿子得今白家卡瓦,三儿子得今尕洞村地区,大儿子所得地塔加也是最大的一片区域。

  化隆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使其成为唐蕃战事纷争的交合点,因此,吐蕃派大批兵马驻守此地,与唐王朝连年打仗,据说吐蕃将领收到“不得军令,不能回乡”之命令,现化隆很多藏族群众都说自己的祖先是遗留下来的吐蕃将领。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