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砥砺奋进的五年 建设新青海 润泽海西大地的源头活水

10.10.2017  13:51

今日视点

海西大地千百年来总是干涸贫乏,而今在民族团结进步这股源头活水的润泽下,她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盎然生机。

强经济,浇筑共同的繁荣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始终把壮大经济实力,作为浇筑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的不竭之源。

当下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以其强大旅游吸引力,成为带动着海西旅游市场持续火爆的最亮丽名片。两年前,面对巨大经济下行压力,积极寻求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海西人再次凭着那股拓荒的不屈精神,让一座沉寂多年的著名盐场起死回生,成为“人生必去的五十个景点之一”。

“一步活则一片活”。随着茶卡旅游火爆,直接促成了“天空之镜”“星空之城”等旅游专列的开行,有效地消除了海西旅游的空间距离,极大地辐射带动了乌兰、德令哈等地旅游的持续升温。

茶卡彻底激活了海西促转型求升级的发展火花。海西掀起了思想大解放大讨论,着力解决脑袋问题,寻求自我突破、自我提高、自我解放。

围绕创新、改革、开放、人才、金融等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短板,连续打出政策组合拳,项目集中开复工,大规模的“暖商亲商”行动迅疾铺开,百余项重点改革任务相继落地,50余名人才、6座院士工作站走进柴达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更是拿出《海西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行动方案》《海西“五个千”产业集群建设方案》等系列强力措施,成为海西经济企稳回升的强大动力。

工业是海西经济核心,力求传统优势焕发生机的同时,海西聚焦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深度调整工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经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000亿元,基本建立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七大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体系。

这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广大海西干部发扬历久弥新的柴达木精神,圈起裤腿、撸起袖子,奔向省厅、部委、东部沿海,用艰辛和汗水换来项目和投资,实现了经济的止跌上扬,逆境丰收。2016年,海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亿元,完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2亿元。

抓民生,谋求共同的幸福

截至今年8月底,海西州民生投入累计达6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6%。而城市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困难残疾人补助标准的逐步提高,构成了这组民生数据的最亮“底色”。

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群众住房条件作为优先民生工程。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6291万元,“高原美丽乡村”等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美化“跑步”进入全州所有村子,陶尔根家园、柏树山新村等一批新型农牧民社区矗立在海西大地。

陶尔根家园是游牧民定居示范工程,是德令哈市13个牧业村3500名牧民群众实现“牧民向市民转变、牧区向城市转变、帐篷向楼房转变”历史性巨变的见证,见证着牧民们逐渐形成“居住在市区、生产在牧区、生活在小区”一体化的全新生活方式。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搬进了陶尔根家园,这里看医方便、上学方便、文娱活动多、便民服务多,生活比以前改善了很多。”老干部闹昂拉吉老人说。

海西围绕“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推出一揽子硬措施,打出具有海西特色的扶贫“组合拳”,全方位多层次构建脱贫攻坚政策体系,2580户6122名贫困人口达到“摘帽、退出、脱贫清零”条件。

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西滩村利用旅游产业扶贫资金,在紧邻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起了规范化市场,为大量往来游客提供当地特色产品,有效壮大了村集体产业,为全村贫困户构筑起了稳定的产业屏障,保障了贫困不再返贫。

民无业则不定。该州始终将就业作为最大的安民工程,努力在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不断加大就业创业投入,仅今年就先后投入资金3613万元,有效提升了就业率,增加了广大群众收入。2016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720元、11539元,分别增长9.1%和9%。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亿多元。

重生态,维护共同的绿色

刚刚过去的夏天,海西州迎来了史上最严的环保督察,在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批环保遗留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措施,稳步构建起全州生态环保的“四梁八柱”。

因其稀缺,故而珍重。因干旱的生态环境,海西人倍加珍惜,也谁都愿意呵护那原本就脆弱的绿色。为此,制定出台《海西州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将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中,实行严厉的“一票否决制”。

正因为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无限爱护,海西州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依然投下巨额资金,建成了一批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渣处置场及烟气治理装置,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家园美化行动,各类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实施农村环境、国省道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资料显示,海西州沙漠化土地总面积0.095亿公顷,戈壁滩411万公顷,风蚀残丘169万公顷,潜在沙漠化土地60.7万公顷。

控沙固沙是一场与大自然的持续地博弈。海西州坚决守住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绝不在功能区搞大规模开发,守住生态底线。持续实施荒漠化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保护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生态恢复治理面积近11万公顷、人工造林4.2万公顷、封山育林6.78万公顷、落实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初步实现了沙退人进。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海西州启动零排放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全力做好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地区新能源装机突破40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13.5吉瓦,形成装备制造、发电、送出、实证、应用等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将打造全国光热发电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海西人对繁荣、对幸福、对绿色孜孜不倦的共同追求,成为润泽全州各民族团结进步最为鲜活的清泉,并将始终护佑海西的发展、海西的民生、海西的生态。(刘法营)

[1] [2] 下一页

我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率达80.25%
  2017年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完成投资155亿元,截至9月底,完成投资124.建设厅
循环经济助力海西绿色发展
  青海新闻网讯 柴达木地区既是资源富集型区域,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