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舞动在瀚海戈壁的哈达——写在茶卡至格尔木高速公路通车之际
目前,茶格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机电、房建等收尾工程。驱车行驶在茶格高速公路上,路面平坦,清晰的标线向着大漠深处延伸。远处的天、近处的路、车中的人,与广袤辽阔的青海大地结为一体。
茶格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属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G6——京藏高速公路中的一部分。京藏高速公路是青海省东接甘肃、中贯青海东西全境、西通西藏拉萨的一条重要大通道。茶格高速公路连接茶卡、夏日哈、都兰、香日德、诺木洪、大格勒等城镇,翻越旺尕秀、脱土山等峻岭,跨越察汗乌苏河、香日德河等河流,经潮湿翻浆区、盆地干旱区两大自然气候区域,沿线平均海拔约3200米,属于典型的高原施工项目。
茶格高速公路主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km/h;格尔木北连接线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h。全线主要工程量为:路基土石方3594万m3,路基防护工程77.5万立方米;路基排水工程45.7万立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2660万平方米;大桥(2717.08m)11座,中桥(2508.15m)32座,小桥(1241.68m)58座,通道282道,涵洞608道,互通式立交8处,分离式立交16处,双幅隧道(964m)1座。
分段管理提升效率
行走在大漠中的茶格高速公路上,不时会看到一阵阵风裹挟着黄沙漫散而去。初春与深秋的青海,风沙天气常见,这给施工带来考验。不仅如此,该项目海拔最高处有3600米,“参建单位大部分来自外省,初到这么高的海拔,很多人发生了高原反应,最少也得一个月才能适应。”茶诺段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德忠说,“海拔高,阳光直射厉害,紫外线强,太阳刚出来就能把脸晒得生疼,更别说中午了,好多同志都晒得脸上脱了皮。”
风沙天、海拔高、阳光烈。为了保障人员安全与工程顺利施工,2012年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根据项目建设需求,分别设立了茶卡至诺木洪段、诺木洪至格尔木段项目管理办公室(简称项目办),并明确工作职责和岗位分工,规范了建设管理行为,以专业化的管理、高标准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管理、资金使用、环境保护、农民工维权、廉政建设、文明创建的有效管理。
“组织管理,就要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诺格段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子敬说。
项目办通过及时总结项目建设管理经验,重点出台了《茶卡至格尔木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茶卡至格尔木公路环保指南》、《茶卡至格尔木公路安全生产指南》等相关制度,使制度能够为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做到了用制度、用程序来规范公路建设管理行为。
“根据施工过程实际问题,随时做好制度完善。安排项目建设现场具体管理工作,提高标准化施工水平。”陈子敬补充道。
项目办用科学指导实践,工程管理过程中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在签订工程合同的同时签订了安全生产合同、廉政合同,强化了合同管理;驻地、试验室标准化建设;按照集约化、工厂化进行场站建设;施工工艺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
安全红线不可逾越
安全就如金钟罩、铁布衫,保的是工程、护的是生命、提的是效率。茶格高速公路自开工建设以来,没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这得益于项目办自始至终的严格把控。刘德忠说:“安全生产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建设理念,我们一直把安全生产作为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
从诺木洪到格尔木的路上,当车行驶到盐场铁路高架桥时,一列火车从桥下横穿而过。陈子敬告诉记者,这条线有两座跨青藏铁路的大桥,施工中不仅要保证施工质量、安全,还要保证铁路运行的安全。项目办联系青藏铁路公司派专员进行现场施工监督,定时定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施工架设。不仅采用区段断电施工,还加强安全防护网、绝缘橡胶板及防火石棉垫的布设,充分保证架梁施工的整体安全。
安全保障,事无巨细。对于安全,再重视也不为过。刘德忠告诉记者,“人命关天,公路建设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茶格高速公路建设中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为了激发参建单位与建设者的安全意识,项目办举办了“安康杯”、“平安工地达标考核”、“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使安全生产活动贯穿于公路建设的每个环节、每个层面。
项目办还要求各标段配置2台安全宣传巡查车,经常在工地施工现场宣传安全知识,纠正安全隐患行为,及时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这为预防施工及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驱车行驶到一座被黄沙覆盖的弧形山脊处时,茶格高速公路唯一一座隧道——巴隆隧道出现在眼前。
巴隆隧道全长约964米,其中近500米为风积沙地质。这种风积沙隧道在青海为首例,国内尚属罕见。面对鲜有其它同类型隧道施工经验参考的困境,项目办通过近半年的方案论证,采用旋喷桩加固,通过旋喷桩桩体互相咬合,形成的门框式“混凝土”整体,形成连续和整体的承载和防护结构。
964米的隧道施工用了近三年的时间,风积沙段平均进度一天只有1米,旋喷桩用量近12万米。刘德忠感慨地说:“整个施工过程中,都没敢睡个安稳觉,生怕出现意外。隧道建成后,心里悬着的这块石头才算落地。”
一番攻坚克难,同时也取得一番成绩。据介绍,依托巴隆隧道施工进行的《青海省茶格高速公路风积沙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课题已在省科技厅立项,课题中期汇报阶段完成,正在实施课题最后的结题完善阶段,有5篇论文已经在发表阶段,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中的一项“风积沙隧道洞口门框式旋喷桩超前支护技术”已申报,另一项专利文字部分正在完善。
业精于勤,革于新。自开工以来,茶格高速公路的设计与建设者们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开展科研攻关。
在板梁预制中由于橡胶气囊的上浮导致顶板厚度不易控制,质量不能保证。陈子敬创新思路换成木制芯模预制空心板梁,制作了16米、20米的空心板的芯模,安装拆卸及使用都极为方便,增强了施工效率,保证了梁板质量,总结形成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钢木内模施工工法》,该科研项目已获得国家专利技术。
茶卡到格尔木段处在水草地、风积沙、盐渍土等不良地质地段,有着30多年施工经验的陈子敬组织参建单位对沿线的地质进行详细的调查论证,开展《青海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研究》,提出了《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砂砾)路面稳定基层施工工法》,该工法已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桥涵台背跳车是困扰公路建设的质量通病之一,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与舒适度。为根治“台背跳车”现象,茶格高速公路参建人员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研发了针对“台背跳车”现象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高速液压夯实技术,并通过实地实验研究设备性能,确定了合理的施工参数,形成补强工艺。工后沉降的效果达到了6-10厘米,较好地避免了桥涵台背路基沉降引起的台背跳车现象。该工艺在青海省公路建设市场属首例,被省交通运输厅在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
保护生态绝不含糊
“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一句古诗,道尽青海生态环境的脆弱。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都来自这一地区,故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省内湿地面积达800多万公顷,居全国之首,也是藏羚羊、藏野驴、岩羊、雪豹等珍稀高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是青海公路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了将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反复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公路建设发展。”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副局长陈胜利说。
从茶卡到都兰的路上,路两边已很难看到有施工过的痕迹。公路两侧边坡上已长出密密青草,同沿途草原植被浑然一体。刘德忠介绍,青海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项目办在最初选线时,尽可能避开生态比较好的地方。
清水河畔,一片白杨树已悄然换上金黄的“秋装”,枝叶在蒙蒙细雨中随风飘摇,为茫茫大漠徒添了灵动的生机。刘德忠告诉记者,这片白杨树林是由中交二公局三公司种植的,有6000多株,聘请了当地农民进行管养,保证杨树的成活率。
诺木洪到格尔木段则处在戈壁荒漠地带,沿线只有几处灌木林。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项目办在选线上同样慎重,陈子敬告诉记者:“怎么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就怎么来做。”
据了解,项目办在工程施工中,每处取弃料场只设一个便道,便道两侧用立柱刺丝连接,防止车辆随意驶离便道造成生态破坏;对施工现场存在的扬尘现象采用洒水车全天候洒水。对裸露边坡实行草皮回铺,边施工边治理恢复,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在落实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中,大力开展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做好临河临边防护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使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实现了项目建设与生态环保和谐发展。
一路情牵交通缘
“修一条公路,造福一方百姓”,这是筑路人始终坚守的信条。建设者们身处少数民族地区,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路修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一条路不只是地域的连接,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格尔木市公安消防支队西城区大队是格尔木市的一支重要消防力量,担负着大部分市区的消防安全任务。由于院内的训练场跑道是沙土地面,凸凹不平,给战士们训练带来不便。大门外的水泥地坪也严重塌陷,给消防车的进出造成影响。项目办得知情况后,立即协调正在附近施工的茶格高速公路第11标段项目经理部,由他们派出机械设备和人员,自带筑路材料,火速支援子弟兵。
据了解,此次沥青混凝土摊铺作业包括390平方米的训练场和2080平方米的停车坪各一处,投入约46万元。在格尔木市这座全国闻名的“双拥模范城”,“民拥军、军爱民,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军民鱼水情,因路而拉得更近、更亲。
茶格高速公路沿线村庄不多,但每到一处,项目办都会去当地了解情况,询问当地群众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宗加镇宗加村,位于都兰县境较偏远地区,离109国道35公里,交通状况较差,信息闭塞。由于通往全村的公路一直没有修好,群众出行特别困难。项目办听说后,捐助水泥100多吨,对宗加村到了进行全方面的道路建设,基本实现道路硬化,改善了村容村貌,为当地牧民出行带来了便利。
定点帮扶捐助都兰民族中学、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心捐助活动、为老百姓送水、为格尔木市带建道路……3年多的建设期间,茶格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做的好人好事不胜枚举。凡是公路建设经过的地方,城镇街道面貌焕然一新,沿线牧民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得到了合理解决。参建单位与当地牧民群众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
“再苦,我们都值得!”
路通业兴。筑路为的是老百姓,筑路受益的更是老百姓。历时近4年的茶格高速公路建设,上万筑路员工战严寒、斗风沙、顶烈日、冒风雨,披肝沥胆,拼搏奉献,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喜悦。
如今,当我们驱车行驶在茶格高速公路上,平坦如砥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通往遥远的天际,一座座桥梁、隧道如长虹卧波,凌空越阻,飞跨于道道天堑之上。而坐落在都兰、香日德、伊克高里、诺木洪、大格勒、格尔木市等地的7处互通立交,更如朵朵莲花,盛开在戈壁大漠之上。茶格高速公路通过这座座立交,把沿线的公路、村庄、城镇等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高低有致、干支相连、相得益彰、和谐运行的有机交通系统。
当记者驱车行驶经过都兰县时,在与茶格高速公路并行的109国道路边,遇到都兰县香加乡科学图村村民热布吉,他正在擦拭新买的货车。看着即将通车的茶格高速公路,热布吉激动地对记者说:“这个高速公路比109国道宽一倍,我们这里的农副产品、牛羊等畜牧产品,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了。茶格高速公路的建设为我们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据了解,有着“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之称的青藏公路,承担着85%进藏物资的运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已是满负荷运行。“茶格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能够大大减轻青藏公路的运行压力,出行将更加便利、物流将更加便捷。”陈子敬说。
茶格高速公路位于在国家规划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它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与西宁经济发展核心区这两大重点区域紧密相连,为带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项目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区优势资源和青海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条路还是青、藏两省区联结西北、西南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其战略意义十分突出。“作为交通人,虽然我们从事的工作艰苦而繁重,但通过我们的劳动与奉献,能让老百姓走上高速路、幸福路、发展路,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陈胜利自豪地说。(杨志聪 张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