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 守护生命的天使——省第四人民医院二三事

08.07.2015  10:30

  青海新闻网讯

   愿杨青措毛健康长大

  “杨青措毛你要健康长大哦……”欢快的笑声从省第四人民医院呼吸科的一间病房里传出。医护人员在欢送即将出院的杨青措毛,她的母亲双手合十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今年4月的一天,一位怀抱婴儿的年轻藏族妇女走进省第四人民医院,不会汉语的她两眼茫然的在门诊大厅里不知所措,细心的导诊询问情况后将她们带到了呼吸科。

  因为生病,九个月大的杨青措毛失去了同龄孩子的活力,不哭不闹,只是闭着双眼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她小小的身体上肿胀的肚子像快要炸开一般。经检查,她患的是结核性脑膜炎。

  呼吸二科的医护人员来不及多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救治。卓玛主任说:“对于儿童尤其是像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我们最难的就是护理,虽然之前我们也有过关于儿童护理的培训,但是平时护理儿童的还是少,所以,一收治她,我们就开始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杨青措毛住院期间,呼吸二科的医护人员尽心尽力地呵护着这个小生命,整个科室的护士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学习儿童护理,只为了能更好地护理她,让她少受点痛苦。

  经过四十多天的治疗,杨青措毛恢复了健康。

   “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在中西医结合科,说起H这个名字,每个医护人员记忆尤深。在住院的73天里没有一位亲人来探望过他。

  余花主任说:“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医院决定对他进行免费治疗,不计成本,除了治病还要照顾他的起居,提供一日三餐,没有亲人陪护,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为了方便照顾,医院专门把H安排到护士站对面的病房,以便随时护理。

  “身材瘦小、面色灰暗、蓬头垢面,这是我第一次见他时的样子。我们把他扶进病房,一股异味充斥在房间里,在给他换病号服的时候发现他的裤子里都是大便,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赶紧帮他收拾干净。”杨启平回忆说。

  “谢谢你,我的亲人都不管我,你还能这么照顾我……”H对杨启平说,这也是他入院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在此后的日子里,洗脸、洗澡、换衣裤、喂饭……都由一群年轻的护士承担,她们当中年纪最大的48岁,最小的只有18岁,她们从害羞到坦然面对,从生疏到熟练。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我们的眼里没有性别,只有被需要照顾的病人。”医护人员告诉记者。

  除了照顾生活起居,H里里外外穿的衣服都是医护人员自掏腰包购置的。

  孟伟民是H的主治医生,他回忆说:“H刚来的时候,情况不是很好,医院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只要是对他病情有帮助的药我们都用最好的,经过治疗,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但他经常闹脾气,不吃饭、拔针头……我们就像哄小孩一样,哄着他吃饭,就算不理我们,也得跟他说说话,让他知道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放弃他。”

  由于病情恶化,H离开了这个世界。长期卧床的病人很容易出现压疮,然而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身上也没有出现过一块压疮。

  H人生的最后73个日夜,是省第四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陪伴他度过的,即使他被亲人抛弃,但在这些白衣天使的悉心照顾下,让他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也让他有尊严地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用耐心换取理解”

  群玛吉是呼吸二科的副护士长,她用自己的耐心换取病人的理解。

  在呼吸科的病房里住着一位花甲之年的老大爷,因为生病,他的血管条件差,打点滴一次扎好显得比较困难,有时候群玛吉不得己要扎第二次,为此,老大爷的家人常常不理解,甚至恶语相向。但她始终笑脸相迎,耐心解释。

  自己的努力换来了病人和家属的理解,老大爷的家人对群玛吉说:“以前态度很差,不好意思,现在跟你说声对不起,谢谢你们!”

  “能得到患者和家人的理解,即使受了再大的委屈也是值得的。”群玛吉这样告诉记者。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医学技术手段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但是仅有医学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医者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哪怕仅仅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这里的医护人员为患者带去的不仅是身体的治疗,还有对于他们心灵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