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出大美青海的蓝天山川——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陈玉秀
一幅幅具有浓厚传统造型、浓郁高原文化氛围和民俗气息,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的刺绣作品,仿佛从远古走来……在“山花奖”得主、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陈玉秀的工作室里,记者强烈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
出生于刺绣传统世家的陈玉秀,从小对刺绣工艺耳濡目染,深深的喜欢上了刺绣的一针一线、布上生花。基于对刺绣的喜爱,2002年开始,陈玉秀开拓了对刺绣事业的追求,一间小小的工艺作坊成了她梦开始的地方。“创业之初,举步为艰,经济拮据迫使我效益为重,逐渐疏远对艺术的追求。随后的几年里国家一直宣传打造文化产业,并且以相应政策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决定将事业上升到文化产业的高度,静下心来,潜心创作刺绣工艺,让青海的刺绣工艺走出去,通过了解青海刺绣,再以青海刺绣宣传青海文化特色。”回忆起一路走来的坎坷,陈玉秀感慨地说。
将刺绣工艺与青海唐卡艺术强强联合的想法,让陈玉秀的创作之路达到巅峰。几年前的一次偶遇让她师从唐卡业界实力派艺人东智才旦,通过不懈努力,完美的将刺绣与唐卡结合,她的刺绣唐卡作品获得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中国文艺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山花奖”,其它作品也多次囊获文化艺术展示奖项,其本人也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
荣誉加身,并没有让她懈怠对刺绣艺术的追求,创作之余,通过民间走访采风、看书、上网、培训等方式不断了解青海本土文化,贴近民间思想,学习参观中国四大名绣是陈玉秀的功课之一。她的解释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只有自身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创作更多精神丰富、内涵饱满的文艺作品,才能带来更多积极向上的情操,做好灵魂的工程师。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活水源头,民间工艺更是要贴近人民,切身体会民间的想法,学习民间创作工艺,来自民间的群众智慧也是让自己受益匪浅。”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民间工艺,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振奋人心。在党的阳光政策下,民间工艺蓬勃发展。作为民间艺术创作者的我铭记于心,并会将这份恩情回报社会,创作更多富有青海文化特色的作品,培养更多热爱刺绣的人才,让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发扬和传承下去。”陈玉秀对刺绣工艺的欣荣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