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出多项乡村振兴政策大礼包

07.02.2018  18:05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我省农牧部门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产业提质增效、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重点,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出多项乡村振兴“大礼包”,力争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左右,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扶持10个省级农牧业产业园

  今年,稳定扩大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有计划地加大旧棚改造力度,提高种植率和产业水平,集成推广配套技术。在农区、半农半牧区继续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把重点放在引导精细化生产、提升效益上,防止牛羊养殖、生猪生产发生大的波动。其中,择优扶持100个规模养殖场提档升级、扩容增量。

  实施牦牛产业振兴计划,利用两至三年时间,提升牦牛产业水平,在提质增效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分区域启动现代牧场示范创建试点。把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转移到规范化建设和合作社股份制改造上,扶持10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推广梅陇、拉格日等成熟模式,提高青南牧区牛羊出栏率、商品率。

  抓好玉树国家级牦牛特优区建设,力争再认定一批国家级特优区。抓好互助、大通、门源、海晏4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刚察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抓好都兰枸杞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确保产业园建设标准不降低、效益更明显,使柴达木盆地成为全国枸杞产业示范基地,继续开展国家级产业园创建工作。同时,择优扶持10个省级现代化农牧业产业园。

  扶持30个品牌集中壮大

  突出牦牛、藏羊、油菜、马铃薯、青稞、冷水鱼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为代表的区域品牌,扩大宣传,提升竞争力;大力推广生态种养、环境修复、生物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打造一批“富硒、有机”“名、优、特、新”特色品牌;培育几个国家驰名商标、青海省著名商标,建设几个全国知名品牌,选择30个品牌集中扶持。

  走“龙头企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路子,建成一批优质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扶持建成品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50个以上,以基地化推进品牌化,带动产业升级。鼓励支持企业建立行业联盟,联合打品牌、闯市场,在一、二线城市建设展销平台。强化省、市州、县协作和企业联合机制,选择1至2个省外大城市开展青海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围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设一批优质农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着力培育具有青海特色的农牧业出口品牌。

   扶持重点龙头企业20家

  扶持培育示范合作社100个、示范家庭农牧场200个、重点龙头企业20家,支持发展规模经营,在带动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质量兴农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合作社跨区域、跨行业强强联合,选择扶持培育5个联合社。把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与带动一家一户农牧户相结合,鼓励将政府补贴量化到农牧户、折股到合作社,支持合作社、龙头企业通过统一服务带动农牧户抱团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接机制,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带动农牧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积极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深度融合,让农牧业有文化说头、景观看头、休闲玩头,让农牧民有更多赚头。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引导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牧区创业创新,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部门合作,建设一批融民俗、农耕、园艺为一体的农旅结合观光示范村和田园综合体。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我省“互联网+”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已经上线运行,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牧业。今年以“互联网+”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为依托,逐步建立州(市)、县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重点打造好“1+14+N”模式,年内一定要在建设应用上取得突破,力争到2020年实现覆盖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

  采取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的方式,重点在西宁、海东选择有条件的县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试点。探索“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建设运营机制,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六有”标准建设一批益农信息社。

  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电商。发挥龙头企业在“互联网+”现代农牧业中的带动作用,开展特色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包装、注册认证,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打造网络品牌。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体,支持开农村网店,鼓励电子商务应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合作。(赵俊杰)

我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00元
  青海新闻网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62元,同比增长9.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