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维庆:用真情抒写人生凯歌

07.02.2015  09:20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刘志强 报道)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张维庆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执着精神,在基层工作岗位上抒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壮丽凯歌。

  张维庆,1965年4月出生于平安县三合镇东村三社,1993年出嫁至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麻其村三社,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1月至2012年1月担任麻其村妇代会主任、村委委员;2012年1月至今任麻其村村委会主任。

  20多年来,张维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和崇高风范,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勇挑重担、心系群众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获得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认可,赢得群众的普遍赞誉。她先后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市县“三八红旗手”、“优秀妇联主任”、“优秀计生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她是不知疲倦的“耕耘者”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想把事儿干好,首先是要学好用好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这句简单的话,经常挂在张维庆同志的嘴边。从担任妇代会主任以来,她始终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干好工作的第一必要条件,自我加压,不断加强学习。走进张维庆家中,在她平时办公的小屋子的桌子上,整齐的报纸、各种书籍摆放有序,翻开封面上印着“转变工作作风服务人民群众”的鲜红色笔记本,里面用端端正正的字体写满了她学习过的各种知识,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省市县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系列要求等,小小的笔记本承载着一个基层干部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工作的执着。

  麻其村三社村民王某,离异并育有一女,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生活异常艰辛,导致其本人对社会存在诸多不满,而且脾气暴躁,许多人都不敢走进这个“不完整”的家。可张维庆从不嫌弃,冒着随时可能被破口大骂的风险,来到王某家中,和她聊天拉家常。遇到王某时不时地抱怨自己的不幸,社会亏欠她,张维庆就想方设法疏解其火爆脾气,婉转耐心地说服劝导。在张维庆和风细雨的劝说下,王某渐渐感受到组织带来的温暖。张维庆不仅在思想上对王某进行劝导,而且用实际行动帮助她。先是帮她联系上了前夫,解决了女儿抚养费的问题,后又在镇妇联的支持下,联合南门峡镇派出所联系卫生院办理其女儿的出生证明,为她们申报了户口并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由于张维庆的悉心照顾,王某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脾气也有所转变,并慢慢地接受了这位“知心姐妹”。

  “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张维庆同志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让群众感到党的温暖。麻其村作为南门峡镇的大村,共有5个自然村,其中4个自然村位于山沟中,地理环境恶劣,群众行路难、吃水难问题突出,村中未婚大龄青年较多。

  2012年,村中的麻某经人介绍从外地找了一个对象,8月份,女方家家人到麻其村“浪家”,恰巧遇上下雨天,山大沟深、道路泥泞的麻其村现状让女方家家人嗤之以鼻,当场就拒绝了这门亲事。这件事不仅刺痛了麻某,更刺痛了身为村委会主任的张维庆。“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张维庆当时就下定决心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年底,得知镇上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张维庆铁了心一定要在麻其村实施项目,经多次和镇领导沟通协调,主动动员群众,2013年麻其村实施了369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0月份的南门峡,大阪山头上已白雪皑皑,一边是自家粮食要打碾,一边是工程施工进入了竣工阶段,面对公与私的抉择,张维庆选择了坚守在工地上……“群众利益大于天!”改变麻其村现状,让年轻人早日娶上媳妇,她责无旁贷。

   她是备受尊敬的“红大姐”

  多年来,她在军人出身的丈夫的影响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作风。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严守自己的思想道德防线,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妇女工作者的形象来约束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永葆共产党员人的先进本色。对年轻干部,是手把手的带、口对口的传,工作上是师徒关系,生活中是姐妹情谊;鼓励年轻干部保持奋发向上的朝气,为他们排忧解难,宣扬她们中的典型,为她们做嫁衣。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在默默无闻地做着一项项工作,几个人的担子一个人挑。她积极向领导推荐优秀女干部,为女干部的成长搭建平台,用自己的肩膀当作阶梯,托起别人希望的太阳。同时,为人真诚,直爽热情,胸怀宽广,在平时工作之余村里女同胞都喜欢和她拉家常,谈工作,向她诉说工作生活上的快乐与烦恼。

  视名利淡如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的时代内涵,展示了新时期妇女干部的迷人风采。这种不为名利的高贵品质、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倾心工作的满腔热忱,深受镇领导和广大村干部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