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 统筹资源 我省职业农牧民培育突出“精准”
“张广占系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村民,于2016年8月参加了我校在东峡镇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代农艺技术马铃薯生产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按本项目的要求,培训结束后,我校随机抽样跟踪调查后发现,该学员参培期间严格遵守培训纪律,也能提出种养殖方面的很多疑惑问题与老师进行探讨,并将自己的收获分享给了该班全体参加培训的学员,而且能将所学知识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到因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农民家中,通过闲聊等方式进行串讲,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培训结束后,该学员将种养殖方面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产中,达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效果……”
从这份大通农广校培训学员的典型材料里,我们看到了这名叫张广占的学员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实际应用的详细记录,效果跃然纸上。
“翻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档案的台账,培育对象的文化程度、详细住址、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及考核成绩、任课老师等详细信息一目了然,对我们启发很大。”在省农牧厅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全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项目管理人员及信息管理系统操作人员培训班上,学员们实地观看了大通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规范的档案管理资料后,由衷地赞叹。
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始于2013年,通过几年的培育,我省从最初的4个示范县(市、区),范围已扩大到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在内的六州两市39个县(市、区)的全覆盖,培育工作实现了培训对象由千家万户向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转变,培训模式由单一的生产技术培训向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周期培训过程转变,初步建立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培育制度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3.25万人。
为巩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全省各地的农广校开始对培训学员进行建档立卡,规范管理,通过实地调查、回访等形式,抓实新型职业农民后续跟踪服务,逐步建立了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监管有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3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我们省级层面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现代青年农场主指导性培训方案》、《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指导性培训方案》的要求,确定了我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培育模式及具体需要实施的内容。2016—2017年,我省培育工作资金已全部切块下达各项目县,资金已经全部到位,全省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15090人,目前,我省已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9000多人,完成计划任务的64%。”省农牧厅党组成员孙应祥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提升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质量,使全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按照“三位一体”制度体系规范开展,进一步提升培育项目管理人员和系统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熟练应用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掌握数据录入技能,确保管理系统各项信息录入及时、准确,省农牧厅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在3月底举办了全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项目管理人员及信息管理系统操作人员培训。
参加培训的海东市农发委科技科的逯林章说:“农广校对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保证了信息管理系统准确、及时录入上报,有利于运行规范,利于监管,也有利于提高培训机构教师的知识更新,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规范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大通县农广校为全省农广校做了示范,在档案资料、教学环境、以及人员的配备等方面,都很规范,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果洛州农广校校长王英存也感受颇深。
“今年我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首先是遴选,报名的人多,遴选时文化程度太低或年龄太大,就遴选掉了。接着把要培训的农民输入到系统里,更准确地录入他们的资料,一对一地把农民培训的意愿、切实的要求,真实地输入到系统里,不但准确掌握每个人的信息,还掌握每个人的特长和意愿。录入的时候,新系统要求不能重复培训,如果已经参加过培训,系统就进不去了。我们农广校的老师们下村培训,尽量把没有培训过的放入一个班,再根据各村的需要,假如这个村需要的是马铃薯专业的培训,我们尽量根据当地的要求,建立一个马铃薯专业培训班,把这个班确定好了之后,就录入到系统里。还有,我们对从村上乡上推荐上来的人进行审核,如果条件符合,就把他定为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再根据他自身的条件和意愿看他是适合生产经营型,还是专业技能型,或者服务型方面的培育,给他分班”大通农广校的周香梅老师为我们做着详细的介绍。
“今年我们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科学安排培训计划,选好培训对象,抓好生源组织和教学准备工作,抓住培训重点,抓紧时间,加快进度。按照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标准,让真正从事农牧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农牧民优先接受培育。”省乡镇企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省农广校校长马国福说。
“新型职业农牧民管理人员的信息录入培训,对于我们牧区小县来说,作用非常大。像我们推广站的工作人员,相对海东市的各个区县来说,知识相对欠缺,专业水平也有待提高。通过参观培训学习,对我们今后规范档案、有序运行帮助很大。我们把大通、互助等兄弟县的经验、做法、优势带回去应用借鉴,争取把我们牧区的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做得更好。”同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松生满表示。
松生满告诉我们,同德县虽是牧区县,但在农业区有耕地近1万公顷,加上牧场有1.15万公顷耕地,很多种粮大户、家庭牧场主都是规模经营,规模效益明显,通过对他们培训,更有利于示范带动的发挥。
记者从省农牧厅了解到,近年来,省农牧厅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开展500—600人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将这项工作纳入到农牧厅全省培训的重点工作当中。
孙应祥认为,我省农牧民培育工程,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一些地区培育工作还没有提升到促进本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高度,各级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部分地区培育制度不完善,存在以简单的培训替代培育工作,制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扶持政策含金量不高,农牧民参与培育工作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等,制约着我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进一步展开。因此,作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管理者和系统操作人员,要对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组织实施好该项目,才能管理好这项工作。”
据悉,为确保我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圆满完成,各地要求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项目的督促检查,系统操作人员要加快录入进度,按照省上要求4月底前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数据库的录入工作,全面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任务。(王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