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湟源连获“全省唯一”殊荣

12.12.2017  09:59

  青海新闻网讯 2017年,在西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委绿委会的有力指导下,湟源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遵循,坚守民生情怀,践行履职为民,全面落实“四个转变”,忠实践行“两个绝对”,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实干拼搏,砥砺前行,绿色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年内,湟源县被环保部命名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全省唯一“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全省首批“国家级卫生县城”,被农业部命名为全省首批“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是近年来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为明显的一年。

   提升政治站位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价值导向

  湟源县把生态优势作为发展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和最好的财富,紧紧抓住“生态优先”与“发展率先”两个关键,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制定下发《湟源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着手研究制定《湟源县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方案》。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导向机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制度,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观和政绩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夯实绿色发展支撑

  【优化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优先发展绿色产业,实施新建项目144项,其中,64项续建项目全部复工,新建项目开工建设80项,开复工率达100%。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0项,完成到位资金28.53亿元。强力推进大华水库、丹噶尔古城二期、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产业聚集园等绿色发展的重点工程。

  【培育发展动能】全力推进投资24亿元的大华工业园区创业园(二期)、齐心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4个续建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6亿元。强化技改项目实施,投资9298万元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扩建项目等6项新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8143万元。加快创新驱动,投资10.73亿元的年产10万吨有机肥加工、1万吨黑醋酿造生产等10项技改扩能项目有序推进,完成投资3.89亿元。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项措施,成功创建“全国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县”,着力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强县”。加快种养业结构调整,坚持“草畜联动,立草为业”,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土地流转15.3万亩。实施有机肥代替化肥试点、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化肥使用量比上年减少2050吨,酵素有机肥使用增加2200吨,完成配方肥推广10万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改造中低产田3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开展草牧业及粮改饲试点,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建立连片饲草基地48个,特色经济作物比重达到87%,全国粮改饲现场会在湟源召开。

  【加速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持续优化旅游产品和产业结构,做足“山、水、乡村、休闲”的大旅游文章,推进生态与文化相融合、促进观光与休闲相结合。充分挖掘湟源特色、民族民俗和优秀传统文化,举办2017青海·湟源排灯文化旅游节、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等大型创意文化旅游活动。制定《湟源县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109国道日月山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示范带和315河湟文化乡村旅游示范带,按照“一村一模式,一庄一特色”的原则,创建红色旅游基地型、农业观光型等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推动乡村旅游由点向面发展,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加快改革步 伐建立绿色发展体系

  以改革破解制约绿色发展障碍

  坚持把“四个搞清楚”作为重要方法论,凝聚改革共识,落实改革举措,主动作为,全力推动影响绿色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定2017年工作要点及责任清单,确定改革事项27项。

  高效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

  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33个地区之一,全省唯一的改革试点县,在全国“宅改”试点县中率先出台实施9项整装改革办法,改革方案在全国率先报部备案。建立推行宅基地县域范围内流转机制,实现了宅基地规范有序退出和有偿使用。146个村级“多规合一”基本完成,配置农村宅基地1054户483.3亩。完成西北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7.76亩,出让价356.14万元,抵押贷款600万元,征收增值收益调节金101.69万元。坚持盘活存量与保障发展相结合,对全县29个村、247个拆旧地块进行复耕整理,实现节余周转指标2181亩。严格“风险评估”等十环节征收新程序,完成首宗公益性土地征收试点33.49亩,发放补偿费174.95万元,得到国家和省市的充分肯定。

   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

  大力化解过剩产能,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先后淘汰23台铁合金矿热炉和2座水泥机立窑、1座回转窑、6座砖瓦轮窑等落后产能项目。大力实施华晟高纯硅、奥阳新能源锂电子负极材料、集装袋生产线扩建等一批技改扩能项目建设,上下游产业对接金额达16415万元,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补齐医疗事业短板,建成2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规范化村卫生室,11个村卫生室主体建设已完成。

   加快推动全领域改革

  制定《湟源县教研联盟与集团化办学对接融合方案》等11项方案措施,着力打造3所集团化办学示范校,积极组建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党建联盟,城乡教育均衡化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完善各项制度21项,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0支,建立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直采和“两票制”,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行药品统一招标采购。扎实推进群团组织改革,组建县、乡(镇)群团服务站,8个社区开设群团服务窗口,在大华工业园、巴燕乡等6家群团工作示范点。

   统筹谋划布局 构筑绿色发展格局

  加快国土绿化——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和植被恢复工作,全面完成三北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41.86%。连续4年实施“微绿化”工程,完成新城大道等城市绿化6759平方米,城市绿化率保持在37.5%以上。大力实施新一轮退牧还草工程,兑现131.98万亩天然草场补奖资金330万元,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开展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制订燃煤锅炉“煤改气”限期治理计划,强力推进11.5蒸吨“煤改气”治理工作,实现县城全覆盖。投资98.98万元的县城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新建项目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空气优良率达到87.6%,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65.98。出台《湟源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确定县级河长2名、乡镇级河长18名、村级河长85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层层抓落实的河长制工作格局。总投资4686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处理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经二期提标扩能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走在了全省前列。

  改善人居环境——全力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连续4年实施“微城建”项目,大力推进北极山生态公园和西小路公园建设。投资8890万元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和美丽城镇项目6项建设。不断完善“户收集、村保洁、乡转运、县处理”垃圾清运模式,8个乡镇72个村分别被评为省级生态乡、生态村。

   坚守履职为民 打造绿色发展民生

  湟源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交代,认真实施“1+8+10”政策措施,因势因地大力扶持发展特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中藏药材等产业。建立了“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下的利益联结机制,投入580万元种植中藏药材3000亩,总投资6481万元的扶贫饲草产业园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508万元。落实到位国开行贷款资金1.79亿元,48个贫困村的交通、教育、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实施。投资5523万元,实施10个村880户2914人易地搬迁项目,10个村安置住房主体基本完工。确保17个贫困村退出、2488人贫困人口脱贫。投资3.23亿元的“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