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2016“财政账簿”

12.01.2017  16:06

十五年免费教育照亮了山里娃的路。

家庭牧场托起贫困户的“小康梦”。

玛多县花石峡镇上新建成了移民新村。  

 农村广场点亮乡村文化建设。

  坚持把抓收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年共争取中央各类补助1006亿元,增加98亿元,增长10.1%;争取并发行地方政府债和置换债469亿元,较上年增加43%。

  大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从供需两侧发力,下达资金309.7亿元,重点支持交通、水利、保障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财政精准调控优势。

  集中财力统筹解决民生问题,全年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继续保持在75%以上。

  这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为人民群众交出的一份“财政账簿”。

  过去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狠抓工作落实,财政改革工作、财政改革发展有序有效推进,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谋全局、共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动力

  针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坚持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出台了财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

  着力从供需两侧发力,有效发挥了财政精准调控优势。继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下达资金309.7亿元,重点支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交通、水利、保障房、东部城市群、藏区基础设施以及“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既有力拉动了当期经济增长,也为后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下达资金38.7亿元,综合运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支持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妥善解决退出产能企业人员安置问题。

  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下达资金18.9亿元,支持实施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商贸流通、民族贸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等项目。开展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力度,挖掘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推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狠抓一般公共服务等八项支出,拉动第三产业稳定增长。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下达支农资金86.2亿元,重点支持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农牧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多种形式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等。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认真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积极跟进国家税制改革,取消、停征、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7项。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并向社会公布。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共减免税费76.3亿元,对市场主体“降本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下达资金74.9亿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积极支持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及三江源二期、天然林保护二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等工程,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进一步筑牢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正是有力的资金保障,为一批批项目的落地、发展注入了原动力,让企业发展壮大,焕发生机与活力,也涵养了大批基础财源。

   增投入、兑清单,民生答卷温暖人心

  把补齐民生短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年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继续保持在75%以上。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城乡居民收入稳定,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进一步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过去一年,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群众更有获得感。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经济下行寒意阵阵,但民生改善却从未停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这是一份浸透着省委省政府浓浓情怀的民生足迹。

  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下达扶贫资金42.1亿元,同比增长31.2%,重点支持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连片特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项目。选定30个贫困县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试点工作,涉及资金119.5亿元,探索解决长期以来资金使用“碎片化”的问题,初步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口子放水”的统筹整合使用机制,进一步增强了贫困县的自主权,提高了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出台了10项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退休人员增收的政策。统筹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拉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圆满完成预期目标。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加注重教育投入,下达资金49.2亿元。对藏区六州全部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15年免费教育,支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全面改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实力提升计划,以及青海师范大学新建校区建设等项目,加快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推进就业创新创业下达资金11.4亿元。落实企业稳岗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举办创业大赛、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以及创业孵化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等建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整提高各类退休人员养老金以及城乡医保、低保等补助标准,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制度,进一步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

   谋创新、抓改革,经济转型升级增活力

  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引擎,那么改革则是发动引擎的点火器。2016年来,全省财政系统创新与改革两个轮子一起转,创新活力不断喷涌,重点改革势如破竹,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活力。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型贵在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2016年,我省把探索使用新的政策工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寻求突破。

  加快组建政府引导基金和新型投融资平台,出台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从管理体制运作模式,建立机制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规范。

  按程序正式挂牌成立产业发展投资、循环经济发展、交通产业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五支基金和扶贫开发投资、金融资产管理、农牧业信贷担保三家公司,财政出资4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和基金管理团队出资200亿元以上,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加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广和运用力度,出台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项目前期准备、收费定价机制、项目用地政策等方面的政策体系。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出台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实施方案,通过重点科目资金和跨部门整合协调有序推进财政资金优化配置。

  同时,牢牢抓住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聚焦制约财政改革发展、履职尽责的体制机制短板,坚持以改革促活力,在关键环节上精准发力,各项重点改革有序推进。

  继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认真落实零基预算制度,严控一般性支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入支出或收支或生产总值挂钩的事项。

  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顺利实施税制平稳转换。

  积极探索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跟进调整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相关因素和权重,新型市民化挂钩机制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