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真时髦 微信圈里晒心语
青海新闻网讯
玩转微信
这位老人不简单
正午时分,阳光明媚。左正平身穿一件灰色开襟毛衣、一条深色西裤,头发虽近乎全白,但依旧挡不住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精气神。左正平操着一口山西口音说道:“我这人一辈子没啥爱好,就是爱看书。”
在左正平的卧室里,摆放着一张充满年代感的铁床和一个写字台,写字台上高高摞起来的一沓书报十分显眼。他戴上老花镜,为记者递上两篇他整理好的微信文章,一篇叫《老人心语》,另一篇叫《养性养生富人生》。
“我从去年元月份开始玩微信。”左正平说,他玩微信以来,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发布自己做人、做事的感悟,而这些文字全部都是老人自己整理的。
左正平拿出两个小本子说,他在发布每条微信朋友圈之前一般会先打草稿。普通的写字本上,留着不少橡皮屑,他最常用的就是摆在写字台上的铅笔,草稿纸上布满了修改的痕迹。“有时候我也会直接发布。”左正平说,偶尔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他想到点什么就会马上起床记下来,不然就会觉得不自在。
点开左正平的微信,微信名叫“吕梁人”,这个名字是他一直沿用的笔名,每条微信朋友圈下面有不少评论和点赞。左正平一脸自豪,“现在我的微信里有10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他说,除了每天发朋友圈,他还关注了不少微信公众号,看到好文章也会转发。
什么时候学会打字的呢?左正平思索了一会儿说,2008年他就会用电脑打字了,而手机打字是前年孙子教给他的。
学会手机打字的左正平,便借着微信开始了他老有所为的生活。左正平的女儿左晓惠说,每次周末看望父亲,经常发现他在卧室里写东西,儿女们都十分佩服他。
出版小说,这位老人有故事
“小杨,这是我写的书。”一边说着,左正平递过来一本书,书名叫《山乡儿女》。“书名是我孙女写的,她的字写得特别好。”
“左正平,男,汉族,1936年生于山西省临汾市土门镇柴里村,大专学历。”书中的作者简介这样介绍这位老人。左正平翻了翻书,眼里闪着泪花,他告诉记者,这本书相当于他的这辈子。
1956年,在家乡教书的左正平积极报名参加“山西省赴青小教工作队”。1956年9月告别家乡,来到青海的一所小学担任了7年校长。1963年到1976年,他被调到化隆任教。1976年9月,调回平安。
翻开《山乡儿女》,第一篇《学海逢良机业就又一山》写的是左正平考上大学的故事。老人兴奋地说起考大学的事。1984年,48岁的左正平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函授大学,当时老人在教育局工作,得知陕西师范大学来青海招生一事后,他在跃跃欲试的同时又有些犹豫,老伴说:“都这个年纪了,考大学有啥用。”原来,早在1958年,他还考过青海大学的中文系。
见左正平犹豫了,同事劝他一试,没想到这一试,还真考上了大学。1984年9月,左正平接到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的录取通知书。“近不惑之年而入函大学习,使我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文章中这样写到。
“我一辈子都想上大学。”左正平的语气缓和了一些,当时他只是初中毕业,后来自学完了高中教材,在这之后,老人就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
突然话锋一转:“我还会做音乐相册。”左正平笑着说,他没事就喜欢学点新东西,他就是喜欢“胡来”,不管别人怎么看。
以身作则,老人是儿女的好榜样
采访结束,在客厅休息的左晓惠招呼记者坐下,“真的谢谢你能来。”说着,泪珠像断了线一样,一个劲儿地往下掉。
提起父亲玩微信的事,左晓惠既担心又欣慰。左晓惠说,父亲的心脏动过两次手术,因为身体不是很好,儿女们都劝他少写点。“每天拿起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老爷子有没有发朋友圈。”左晓惠说,只要看到父亲发了朋友圈就很安心,知道老人家身体不错。
看到记者手上拿着的《山乡儿女》,左晓惠说,书里的每个故事都是父亲的故事,书中的每个故事都让她感动。
“父亲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左晓惠说,父亲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对5个儿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这也与父亲平常看书写作有关。
“我就想发挥余热,给你们留点东西。”这是左正平经常对儿女们说的一句话。左晓惠说,父亲每年会把两会的报纸保留起来,摘抄报纸上的要点做好笔记,而每天晚上看新闻更是雷打不动,这些年一直如此。
说话间,左正平从卧室里出来,左晓惠对父亲说:“爸,您少写点,别到时候把眼睛搞坏了。”左正平看着女儿,嘿嘿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