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牵出的永恒主题
青海新闻网讯 近日,来到格尔木市几十公里以外的胡杨林景区时,恰遇一个狂风呼啸、黄沙漫天的风日。一株株耐寒、耐旱的胡杨,在摇摆中“手牵着手”,为远处的市区筑起了一道挡风遮沙的生态屏障,当地人形象地把这片连绵的胡杨林比喻为格尔木市的“口罩”。正因有了这堵“生态墙”,身边的这座城市才日益显化美好。这片胡杨林用它们屹立坚挺的身姿给我们传递出生态建设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凸显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场在迎接挑战中展开的没有尽头的跋涉。
在一块赤黄色的版图上,描绘出广阔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本来面貌。这里的柴达木盆地是国内的八大沙漠之一,也是全省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生态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在全省生态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里的沙漠化土地占全省沙漠总面积的75.6%,其中流动沙地占总面积的14.1%;半固定沙地占10.8%,固定沙地占7.6%;戈壁占43.3%;风蚀残丘占17.8%;潜在沙漠化土地占6.4%……顺着这组沉重的数字,可以掂量出压在海西人肩头上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是何等繁重而艰巨,要让八百里瀚海戈壁在披绿中成就“美丽海西”,胡杨树,在深远的岁月中最先选择在这片大漠上深扎根须,成为一代代柴达木人不向困难低头,矢志改造自然的精神与现实的支撑点。
历史在演进,在胡杨的摇曳和辐射中,传承了精神和力量。在时代发出的绿色发展的强劲召唤中,柴达木人锐意在瀚海戈壁挥洒生命的绿色、大自然的底色,把绿色作为海西未来的希望所在、动力所在、路径所在。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在重振柴达木经济雄风的同时,以生态建设筑起了“生态海西”的高地。一批荒漠化治理、封育工程的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空前恢复;主要湖泊和湿地面积在日益扩大中,荒漠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可鲁克湖、哈里哈图、乌图美仁、柏树山等生态景区纷纷向外界撒出了“金名片”。更有430公顷的枸杞林,在防沙固沙中成就了海西飘金落银的产业路……
胡杨,曾经书写了海西精神与信念的篇章;胡杨,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深情注视着柴达木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