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我争先】马勒赛:勤劳双手拼出生活新“盼头”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 石延寿 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石柱考察时对老乡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凉坪村贫困户马勒赛,就是一户“不等不靠努力向前跑”的脱贫示范户。在决胜贫困的路上,马勒赛一家人在党的精准扶贫阳光沐浴下,身穷志弥坚,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摘取了“贫困帽子”,拼出了更有盼头的美好新生活。
从苦熬到挪窝
7月23日,记者走进民和县西沟乡凉坪村脱贫户马勒赛家,院内南侧一栋新颖别致的小洋楼十分醒目,院内晾晒了一地的燕麦草,两三个小孩子在柔软的草铺上的戏耍玩闹,从紧邻庄廓墙院的牛棚内时不时传来“哞哞哞”的牛叫声。
整个庭院浓罩在脱贫后的幸福气息中……
这是马勒塞的搬迁新家,原本的老庄廓在一处山咀子上,离现在的新家有两公里远。记者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硬化路来到马勒赛的老庄廓所在位置,这里蒿草丛生,院墙倒塌,几间老旧房屋东倒西歪,已经没有了家的样子。
马勒赛指着那几间已经破旧房子告诉记者,这就是他曾经苦熬的老庄廓,通往外界的一条泥土路,生活用水也要到山脚下的一个沟岔里去挑,如果遇上下雨天气,泥泞路滑,不仅出行难,吃水也很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马勒赛一家人也曾不止一次地打过搬迁的算盘,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搬迁”的美好愿景也没有实现,一家人依然在这个艰苦的穷山头上苦熬。
直到有一年,马勒赛的妻子经历了一场重病手术后,干不了家里的重体力活,甚至挑一桶水也十分的吃力。马勒赛为了生计还要外出打工挣钱,但他实在又放心不下妻子的身体。
无奈之下,马勒赛于2011年下定决心借债搬迁到山下。搬入“新居”后,马勒赛和他的儿女们齐心协力勤奋进,不仅还清了借债,还使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浮出新起色……
牛棚里念出“致富经”
凉坪村地处脑山地区,全村共有462户2135人,2015年底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2户759人,而马勒赛便是其中一员。在马勒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中显示,马勒赛的主要致贫原因是缺乏发展资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从省审计厅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来了,马勒赛的结对帮扶责任人也来了,还有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政策也铺天盖地般的涌向凉坪村。
面对春风化雨般的精准扶贫政策,一向缺发展资金的马勒赛在产业发展资金和“530”扶贫贷款支持下,建成了150多平方米的家庭牧场“念”起养牛脱贫致富经。
天道酬勤,短短三年时间,马勒赛的家庭牧场牛存栏量从当初的1头发展到如今的8头,仅2018年出栏2头牛实现收入2.1万元。
为了降低饲养成本,马勒赛依托当地丰富的草资源,每天6点钟起床到山坡上放牛,每天至少还要从一两公里开外的山坡上割回大量的青草,一部分用于喂牛,一部分做越冬干草料进行储备。
靠着勤劳双手,马勒赛于2018年退出贫困。驻村第一书记吴军仓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马勒赛的牛棚每年按出栏2头牛计算,将近有2万元的收入,他两个儿子外地务工每人每月按照4000元收入计,一年下来至少有10万元的收入,这样的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已不是问题。
脱贫攻坚的聚焦点在于“两不愁三保障”。实施精准扶贫后,马勒赛也得到了危旧房改造项目的扶持,拆除了原来的旧房子,原址新建了4大间砖混结构“小洋楼”,楼上装修一新居住,楼下简易收拾作杂物间,整个家庭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吃水不忘挖井人
土坯房变成了砖混房,小牛棚变成了致富棚……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沐浴下,马勒赛一家人用勤劳双手把苦日子熬到了尽头,打拼出了更有盼头的新生活。
据了解,精准扶贫以来,来自省审计厅的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躬身基层、倾力奉献,让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在大山脚下的凉坪村开花结果,包括马勒赛在内的全村1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8年如期实现脱贫。
吃水不忘挖井人,乘凉不忘栽树人。面对今天的好日子,马勒赛一家人从心底里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他脱贫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好干部、热心人。在马勒赛看来,如果没有党的政策、好干部,凉坪村至少目前也变不出眼下的新模样,他家也建不起这么好看的新住房和8头牛规模的家庭牧场。
脱贫只是迈向小康生活的第一步。今天摘取贫困“帽子”的马勒赛一家人在感恩中更加勤劳奋进。今年7月初,他的帮扶责任人省审计厅副厅长张得庆去他家走访慰问时给了几百元的慰问金,他推辞再三无果的情况下才接下了帮扶人的慰问金,他说他现在已经脱贫了,再确实不好意思向帮扶人张口。马勒赛表示,如果自己不努力、不吃苦,再好的政策也换不来好日子。
如今,他的两个孩子都到外面的餐饮店打工,马勒赛表示他要一心把牛养好,力争达到20头的养殖规模,真正从牛棚里走出一条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