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处并不落寞的坚守——走进香港新亚旧书店
新华网香港4月22日电(记者张晶)香港旺角西洋菜南街商铺林立,前来购物的人摩肩接踵。穿过繁华街道,再绕过狭仄的小巷——如果你第一次来,定会颇费周折,但对于熟悉行情的老书迷来说,总能轻而易举找到这个藏宝地——新亚旧书店。
走进书店,大约80平米的空间里摆满了各种书,连过道都是从密密的书籍中挤出来的。书以文史哲类为主,随意翻开一本,极有可能看到之前书本的拥有者留下的精美书签或是签名,你会仿佛触碰到历史一般,瞬间完成一种奇妙的心领神会的对话。
尽管书店设在“高处不胜寒”的16楼,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店里从不缺少前来淘宝的爱书人。香港市民何先生就是书店的老顾客,他差不多每周都会来逛逛,“像看老朋友一样,20多年了。”
他翻开自己刚买到的《明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告诉记者,这个1979年出版的版本现在特别难找,“我已经翻遍了各大图书馆都没看到,这次总算被我淘到了。”
这个1968年开业的书店,迄今已走过近50年历程。从旺角洗衣街上的地面门店,再到旁边街道的3楼,现在则是在16楼……由于租金的年年上涨,新亚书店不得不一步步搬到更高的楼上。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很多内地人南下香港来买书,也有不少外国人通过香港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旧书店的市场很大,像新亚这样的旧书店全港超过100家。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有租金的大幅飙升,目前香港仅剩10余家这样的旧书店,而且多数已从市中心搬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然而在新亚书店老板苏赓哲看来,真正爱书的人,无论书店搬迁到什么地方,都能找到。“经营旧书店,难的不是卖出去,而是买进来。”他说。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热爱阅读的苏赓哲就开始满街去寻找当时的“收买佬”(收购废铁废纸及废家电的从业者),向他们收书。几乎每天他都要在港岛和九龙跑一遍,澳门、台湾、东京也是他经常去觅书的地方。后来,“收买佬”的职业消失了,他的收书渠道就转为环保公司和一些藏书家手中。
多年的收书生涯,让他结交了一大批文人和学者,现在很多内地高等院校文史哲系的教授都将新亚书店作为来港必去地之一。
苏赓哲告诉记者,他和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相识正是始于找书。“文革”之后,沈从文辗转找到苏赓哲,托他帮忙找自己“文革”前出版的书籍。“沈先生是一个特别单纯的人,性格温和,我很敬重他。”苏赓哲说。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门市经营之外,苏赓哲似乎又走出了一条旧书店的新生存之道。从2009年开始,新亚书店开始做旧书买卖平台,每年会举办三到四次拍卖会,拍卖物品主要包括旧书刊、名人手稿等。最初全是自己收来的物品,而目前已有不少收藏家看重这个拍卖平台,委托他们进行拍卖。
他介绍说,比如之前有一本《圣经》,是慈禧太后60岁生日的时候一位女传教士送给她的,具有很高纪念价值,是他在美国买到的;还有,“中国留美第一人”容闳在耶鲁大学时期的同学录,后来也拍卖出不错的价格。“几万、几十万的都有。”
“还是那句话,我从来不担心没有市场。跟旧书旧物件打了50多年的交道,我相信自己的判断。难的永远不是卖出去,而是收进来。”苏赓哲强调说。
在书店里,总能见到一个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她经常在过道里细心地查看各种书籍,再用笔在小本上做着记录。苏赓哲告诉记者,这是他妈妈,今年已经90岁,平常在店里帮忙做账务。
老人家小时候念过私塾,后来苏赓哲开书店她就一直跟着。她也喜欢看书,最喜欢的是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她喜欢描写女性的作品,总是随着书中主人公命运的沉浮而或喜或悲。”苏赓哲说。
“妈妈对数字还十分敏感,她能记下很多旧书本的定价,所以账务交给她,我放心。”他笑着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