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绘就民生改善民族团结新画卷

21.09.2017  18:02

  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珠玉村,映入眼帘的是正在建设中一排排新房。“房子去年夏天就开始盖了,这几天正打算简单收拾收拾。搬新家了,心里高兴!”40多岁的李丙青眉眼间难掩笑意。去年之前,他们一家四口还住在土木结构的几间老房子里,做梦都想盖间新屋。

  珠玉村是当地的一个贫困村,全村近300户中贫困户占四分之一。除了87公顷耕地之外,大部分村民的生活都依靠外出务工。扶贫工作开始后,村里对出行难、吃水难的137户村民进行易地搬迁,统一集中安置。并积极申请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与易地扶贫同部署,同规划。如今,村民们的居住条件大有改善,全村的村容村貌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贫困户拿扶贫资金入股当地企业,每年有固定分红。今年村上还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走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的好了起来。”村委会主任李丙胜如是说。近年来,在全面做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海南州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力度,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77%以上,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这只是我省藏区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省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财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定不移地走“小财政办大民生”的路子,继续把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优先方向和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健全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坚持将财政支出的75%以上投入民生领域,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藏区所有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城乡近三分之一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减贫人口近百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养老、医疗、低保等基本实现全覆盖,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新的提高。

   经济社会大发展 群众生活大改善

  今年40多岁的周特加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乡达玉德吉村,七八年前与别人合伙做生意失败后,欠了30多万元的外债,一家人的生活一度捉襟见肘。为了还债,周特加不仅将自家的草场承包出去,还四处打零工,妻子在家照顾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去年2月份,通过村上转移就业,周特加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个月有6000元的固定工资。

  一直以来,做好就业工作是海北民生保障显著改善的一大亮点之一。今年,为了继续做好就业增收工作,海北州不断加快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推进州就业技能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实施“两后生”劳动技能培训计划,狠抓特色劳务品牌打造,加强区域、企业间劳务合作,鼓励引导农牧区劳动力有序转移。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雪天不见路”,这曾是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各村社牧区道路交通的真实写照。交通不便,一度让河南县牧民群众吃尽了行路难的苦头。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该县加大交通帮扶济困力度,积极开展交通专项扶贫工作,力争改善交通状况,全力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提起今年刚刚建设完成的村道,优干宁镇参美村的久西加高兴地说:“以前从家里到县城骑摩托要五十分钟,下雨下雪就尽量不出门。今年新修的这条路,我去趟县城15分钟就到了,路修好了,牧民群众的日子过得更有奔头。”

  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6年,河南县实施了将近2000多公里的道路,改善了河南县道路不通畅等问题。仅去年一年,全县就有16个贫困村实施了全覆盖的通畅工程。而黄南州更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蓄积发展后劲。全年开工建设重点公路项目4项、地方公路项目86项,实施行政村通畅工程92项,使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民生改善步子稳 民族团结基础牢

  今年40多岁的祁存瑞家住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下湾村。早些年因为意外事故,一只手落下了残疾,外出打工常常被人拒之门外。

  2012年,祁存瑞来到了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治渠乡江庆村。得知他家里的生活情况,当地的藏族村民免费让他采挖虫草,几个月忙下来,收入也比较可观。来江庆村挖虫草的“外地人”并非只有祁存瑞一个。其实,最近几年,每到虫草采挖季节,就有一些特殊的“治渠人”来到这里采挖虫草,之所以说其特殊就在于他们都是残疾人。

  “从2011年开始,我们村里制定了乡规民约,凡是残疾人到我们村采挖虫草一分钱不收,当时村民们极力反对,但我还是坚持这么做了,后来,群众也慢慢愿意无偿接受了这些外乡人。”江庆村支部书记才加解释道。

  如今,这些受到过江庆村特殊照顾的残疾人已经和当地人成为了老朋友。每当虫草采挖结束后,无论收获如何,大家都会找到治渠乡的工作人员送上锦旗,并一一告别。江庆村的村民们则主动帮他们收拾行装,为他们献上哈达,希望他们的朋友们一路顺风,过上好日子。

  最近几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河东街道办事处滨河路社区居委会的日间照料中心成为当地老人口中的高频词。每周一到周六的午饭、晚饭时间,总有十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虽然民族不同,年龄不同,但这里已然成为了大家的“第二个家”。每到周日,中心不提供服务,不能聚在一起,大家的心里反而少了些东西。滨河路社区居委会的蔡本固告诉记者,每年冬季尤其是过年的时候,照料中心就会暂停运行,有些老人等不及过完年就强烈要求中心赶快开起来,老人们日常生活中彼此牵挂,就像家人一样。

  据了解,滨河路社区居委会日间照料中心是德令哈市第一家运营的照料中心,成立于2013年3月,分娱乐健身休息区和餐饮区。为了让老人们吃着舒心,照料中心按照老人们的意见制定食谱,并严格按照食谱烹制饭菜,食谱一月一更换。每人每餐只交4元钱,60%的伙食费由市财政和市民政局补贴。此外,中心定期邀请医务人员、书法爱好者提供健康知识教育、心理辅导、书法辅导、健康体检,老人们在这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到目前,全市已有昆仑路、滨河路、祁连路、建设路4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投入运营。

  如今,放眼我省藏区,一幅幅温暖生动的民生图景已然扑面而来。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县城和牧区,到处都是一幅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崭新画卷。而这,只是我省藏区以民生改善为抓手,加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脚步的一个缩影。

  我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第一要务,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不动摇,通过一项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藏区民生改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