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真抓实干:“第一书记”带来的蝶变

05.12.2017  01:37

一个冬日的清晨,记者来到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北部浅脑山地区的格许村。很多村民们正在修筑自家的砖墙,修建文化广场和硬化道路的施工队也在不停地忙碌,整个村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一位村民看到“第一书记”凯智坚措,走上来问:“书记,今天开车顺利吗?再没把轮胎剐破吧?”凯智坚措笑着说:“你看,再不会了,硬化道路快完工了,以后在这村里我闭着眼都能开车找到你家了。

2015年10月,省发展改革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处干部凯智坚措作为“第一书记”来到格许村,开展驻村脱贫攻坚工作。“当时对村子的第一印象就是贫困落后,家家都是土坯的院墙,硬化路也基本沙化了。”凯智坚措的车在这路上陷过坑,轮胎也剐破了好几条,村民们都知道,他也当这是个笑谈和村民们闲话,说自己的车技都练出来了。

村民们记得,“第一书记”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月,每天都到各家走访,询民情,访民意,问民需。为详实地做好精准扶贫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走遍了格许村的家家户户。

通过详细了解格许村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深度分析了格许村致贫原因,明确了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思路,定下了“扶强一个好书记、建设一支好队伍、谋划一个好思路、完善一套好制度、落实一个好项目、营造一个好环境”的“六个一”职责任务。

该村有117户499人,是藏汉民族混居村,土地贫乏,坡地较多,生产生活设施落后,也没有其他资源,属于靠天吃饭的贫困村。该村主要致贫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外,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还有村民自主脱贫志气不足。

凯智坚措说:“我到村里后,发现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一部分其实并不符合贫困户的标准,这是让我意外的。”这些老占贫困户指标的村民,主要原因就是一直想享受国家各项贫困补贴。

经过凯智坚措和村干部的研究,发现这部分人中有不少经常在外打工,或者本身掌握着一些建筑技能,他们为了当贫困户,有的瞒报收入,有的减少外出,让村干部们难以掌握他们确实的收入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凯智坚措与村两委班子决定,由村支部书记沈严寿带头,以自己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鲜活例子给群众做工作: “我们到贫困户家给他宣讲扶贫政策,给他们算经济账,让他们知道自力更生才能致富的道理,并用村里榜样的实例给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摘帽的自觉性。”通过精准识别,目前全村贫困户13户4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22%。

要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的脱贫意识,就要建立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此,凯智坚措通过宣讲助学政策,动员村里所有适龄未就学的孩子走入了校园,还给全村人装了宽带。走进村民女保吉家,她正在用手机上网,她告诉记者,孩子都在西宁,平时他们经常用手机联系,她也因此学会了上网,上次去西宁看病就是在线预约挂号的,“第一书记”给村里装了宽带,让他们的眼界更开阔了。

24岁的拉本是贫困户,他得知记者是从西宁来的,高兴地说:“我就要到西宁打工去,可以挣钱给父亲和姑姑治病了”。初中学历的他通过了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想在西宁找份工作。凯智坚措得知后,积极与“结对”单位联系,村两委也联系更多渠道,帮助像拉本这样有打工意愿的村民外出务工。

几位在广场打篮球的少年说,他们都很喜欢打篮球,以前只能去有球场的村里打,“第一书记到村子后,给我们建广场、修健身设施,现在自己村里有篮球场了,我们可以经常来打球”。自2015年起,格许村基础设施逐渐改善:对三社人畜饮水工程进行改造升级;修建防洪堤100米;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含医务室)24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建成文体广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太阳能路灯130盏;全村8.1公里的村通硬化路已经开工建设,新建桥梁3座,涵洞3个,农牧户庄院围墙维修改造基本完成。

美好的生活条件,让村民们提升生活水平的意愿也随之提高。凯智坚措顺应民意,多方调研各种特色产业项目,由村委带头实验,探索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项目和贫困户产业扶持项目,成立了“格许村福强绿色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根据贫困户各自意愿,用216000元购入黄牛32头,羊9只,分散养殖。

同时,充分发挥村级互助资金的作用,按照全省扶贫方案,利用每个贫困村50万元村级互助资金来发展村级产业,使得全村村民获得收益。凯智坚措说,他的扶贫工作有尽时,而把村民的志气扶起来,让他们在致富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就会不断创造出更好的生活。(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