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创新治理构筑平安和谐
2014年,城西区在全市率先建成覆盖全区城乡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独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咨询中心,建立医患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构筑严密的民防网,夯实综治维稳工作基础,强化平安建设宣传力度,逐步实现平安建设大进步目标。
电子技防体系实现广覆盖
为持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已覆盖全区13条主要街道及89条小巷高清视频监控的基础上,年内共投资1620万元,在199个“老旧散”小区安装可刻录高清视频探头1260个,将监控范围延伸到“老旧散”无人值守小区和楼院。依托辖区2000余个视频监控探头加强主街、单位、小区、林地、河道、公园的安全防范,立体化电子监控的“天眼”工程在社会面管控作用显现。截至目前,公安机关借助高清视频破获案件9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发现处置非法集会、群体性事件20余次。公安机关实时监控、精确打击犯罪和查证案件能力明显提高,对不法分子起到巨大的威慑作用,辖区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建立首个医患纠纷调处中心
近年来,医患纠纷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难点问题。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城西区切实履行综治属地管理职责,协调4家大医院、80家医疗机构建立全省首个医患纠纷调处中心。中心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宗旨,坚持“帮患者维权、帮医院解难、帮政府分忧”和及时、公平、公正的原则,旨在通过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卫生、司法部门业务指导,省、市、区医院三级联动,调处中心具体运作”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和畅通医患纠纷处理途径,搭建有效预防和调处医患纠纷的平台,推进平安西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目前,成功调解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现代妇产医院、省交通医院与患者产生的影响辖区稳定的重大医患纠纷12起,涉及金额达200万元,有效制止了医患纠纷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理的医患纠纷怪圈。
建成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近年来,城西区社会组织发展较快,呈现数量增加、服务扩展、质量提高、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趋势,在推动西区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推进公益事业,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为顺应社会组织发展需要,建成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按照“进驻-孵化-评估-出壳”的工作模式,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类、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目前青海德音绘本馆、青海梦艺术团、青海省诗词学会、快乐综艺苑摄影班等15家社会组织入驻孵化,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有内涵的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新路子。基地的正式运行,标志着西区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有了新平台,社会治理创新有了新引擎,在全省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夯实综治维稳工作基础
以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什么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解决什么治安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那里”,集中整治了彭家寨地区,整治治安重点地区5个,加油站、燃气站5个,加强对羚羊路区域出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着力解决彭家寨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明显成效。针对我区经济较为发达、人员成分复杂、征地拆迁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较多的实际情况,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深入开展针对公共娱乐场所等乱点地区和部位的排查整治,坚持不间断的滚动式排查,集中打击整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26人,打掉黑恶团伙1个,侦破毒品案件47起,打击涉毒犯罪嫌疑人65人。各类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33%;其中八类案件立案同比下降18%;抢劫案件立案同比下降16 %;抢夺案件立案同比下降68%;盗窃案件立案同比下降38%。
进一步加强三级信息平台功能建设,完善区级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四大系统功能,实现区与街道、社区之间以及各级职能部门间的高效协同运转和数据共享。截至目前,区级信息指挥中心已录入“实有人口”178313人,“实有房屋”74678户。共接受事(部)件15221件,立案11464件,立案率75.32%,结案率97%。市民呼叫系统接听电话1万余次,为辖区居民服务事件8000余件。加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网格化建设,推进服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建立镇(街道)和社区(村)两级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完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管理模式。结合村实际,全面推广“村级事务代办制”,为群众提供便利。
深化拓展“枫桥经验”西区化,积极探索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有效方法,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设立了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咨询中心,制定出台《重大事项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制度》等制度规范,进一步健全规范长效机制,实现风险预测常态化、风险评估公开化、风险化解定期化、风险处置制度化。年内对青年巷棚户区(旧城改造)房屋征收等4个重点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重点项目实施提供社会稳定的决策依据。坚持“村(社区)一周一排查,镇(街道)半月一排查,区一月一排查,重大活动和敏感期随时排查”工作机制,做到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常态化、制度化。截至目前,共排查出突出矛盾纠纷59起,调处成功57起,调处成功率97%。协调处置了四川省石渠县农民工、甘肃等地农民工讨薪矛盾纠纷事件,涉及农民工300余人、金额达330万余元;妥善化解了西部矿业职工股权纠纷堵门上访事件、海湖新区拆迁“出嫁女”上访问题等矛盾问题。充分发挥90名网格信息员的作用,加强不稳定因素情报信息的搜集,及时分析研判,做到防范、调处在前。安排资金8500万元,率先在全省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彻底解除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为维护地区和谐稳定提供保障。
强化平安创建工作
全面开展新一轮基层和行业“平安细胞”工程建设,定期对已达标的平安单位开展复查工作,进一步扩展创建领域和创建内容,推进平安细胞工程创建活动。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平安寺院”、“平安医院”、“平安边界”、“和谐文明家庭”、“平安学校”、平安商(市)场等创建工作。为积极引导群众全民参与平安创建,开展了综治暨平安西区建设宣传“九进”(即进社区、进农村、进寺院、进学校、进家庭、进商(市)场、进厂矿(企业)、进机关、进景区)活动,举办了“人人参与社会治理,建设平安和谐西区”、“拒绝邪教,珍爱生命”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唱响法制西区主旋律盛开民族团结幸福花”、“邻里守望”等各类主题法制宣传活动,通过设立法律咨询点现场解答、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法律宣传,为农民、困难群众、特殊人群提供法律援助“套餐服务”,对疑难复杂案例开展“专家门诊”活动。在“城西司法在线”新浪微博上开展普法宣传,进行政民互动;成立法律援助律师服务队,完善《城西区法律援助十项便民措施》;通过“12348”法律服务专线电话为广大市民解答法律咨询问题,共接待困难群众400余人次,通过审查和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204件。通过系列活动,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自觉参加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氛围更加浓厚。
构筑严密的民防网
根据全国加强反暴恐的形势,加大黑恶犯罪势力、严重暴力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打击力度,在原有150名治安专业巡防队员的基础上,今年扩充招聘60名专业巡防员,形成210名巡防队员的大巡防队伍,强化全天候安全巡逻,街头“两抢一盗”及多发性侵财案件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按照“区管面、街管块、社区管楼院”的分工责任制,组建街长制巡逻队伍、“阳光老人”志愿者队伍、“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基层五员志愿者队伍”、单位保安队伍等群防群治队伍,加大对街面、小巷、小区、“老旧散”楼院的巡逻力度,专群结合的反暴防恐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今年,12月8日至14日街面“两抢”案件零发案;12月13日街面零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