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每一滴水都折射出民生情怀
一滴水很小,却能折射出爱与奉献的光辉;一滴水也很大,足以装下广大群众的期盼。
“实事办到我们的心坎上了!”回族老大爷翘起大拇指这样说。“是他们让我们摆脱了头顶上的山洪威胁。”藏族老大妈这样说。群众的评价是对水务部门工作最大的认可。按照市委市政府“治宁方略、水位大政”的要求和部署,近年来我市实施了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西宁防洪及流域管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造福了全市人民,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还增加污水收集能力。项目治理了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部分河道以及28条山洪沟道,修建排洪渠35公里,加强众多小流域的水土保持;人饮工程的持之以恒实施,“十二五”以来,让全市40多万群众喝上干净水,病险水库的治理,把安全带给水库周边群众......
今天,在脑山群众眼里,这些引水而来的人就是及时雨,滋润在他们干涸的心田上;他们是把温暖送给少数民族群众,以实际行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的创建工作;他们和广大群众一道,为把西宁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而努力奋斗着。
湟中:小水利搭起“致富桥”
湟中是此次采访之行的首站,当这里的人们为水龙头系上红绸带、为世行贷款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配套工程的实施而感激时,记者感受到的是,他们创造美好幸福、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据初步统计,今年仅在湟中县就实施民生水利工程7项目,涉及资金1.1亿元。
【见闻一】“因为有了致富路,我们出村方便了。全村一半人家买了车。”湟中县西堡乡丰台沟村张启军对记者说。丰台沟村位于脑山地区,如果遇到雨雪天,山路泥泞难行,需要绕道,这一绕可就得走十七八公里。道路问题阻碍了村民们致富的步伐。在世行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讨论生计问题时,村民们提出,一定要修路,于是一条直通大山外的道路铺就,村民们高兴地称这条路为致富路。在铺路的同时,世行贷款项目还将村里的山地建成了梯田,如今农民收割都依靠现代化设备,2/3的农民被解放出来,他们或是打工,或是做起了小买卖,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见闻二】“家门口建起来自来水厂,祖祖辈辈因饮水问题而发愁的农民不仅喝上自来水,还能有自来水洗澡。”海子沟乡李家山村村民李平胜如是说。曾经李家山、海子沟片区山村可谓“滴水贵如油”,一些村的村干部每天要把地穴里储存的水按照瓢数分发给每家每户。为了让李家山、海子沟片区的村民能吃上水,2002年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建设标准是人均日供水30升。如今拦隆口、海子沟、李家山部分群众在家中修建了洗浴等设施,现有供水量已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尤其在春季枯水期,群众出现用水紧张状况。今年10月,湟中县李家山、海子沟片人畜饮水工程实施,工程受益区涉及李家山镇29个村、海子沟乡21个村、拦隆口镇3个村及多巴镇大掌村共54个村,涉及农户9085户3.6万人、3.8万头(只)牲畜,计划投资3600多万元。
全市:群众翘起大拇指
从市郊到三县,记者感受到,西宁防洪及流域管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以下简称世行贷款项目),深受群众欢迎。
【说项目】世行贷款项目包括防洪体系、水质改善、流域管理和机构能力建设四个部分。该项目一直被世行视为项目的靓点工程,被列为省级重点项目,也是西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据世行贷款项目建设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通过各项措施的综合治理,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渐呈现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围带子、沟底穿靴子”的立体生态模式格局,不仅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还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对项目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见闻一】 “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这件实事办到我们心坎上了。”城南新区总寨镇下细沟村村民对记者说。走进城南新区总寨镇下细沟村,你会看到,在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安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这些太阳能热水器,是在世行贷款项目中统一安装的。 2012年经过村民们多次讨论认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是最实用的。因为在冬天洗衣做饭都用凉水,十分不方便。如今村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家家户户都有洗澡间,随时可以洗上热水澡。现在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了。
【见闻二】在总寨镇莫家沟,令老百姓称赞的是一个“以坝代路”的小型工程。总寨镇莫家沟是世行贷款项目的子工程——杜家沟参与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地点之一,在采取植树造林、修建石谷坊、防洪坝等方式治理水土流失基础上,水利部门还在该村实施了生计项目。在生计项目中,世行参与式小流域管理的理念,让农民自己说了算。该村的生计项目虽简单但却是最实用,就是在已经治理过的沟道上修建一个可以当作路的大坝,方便群众通行。原来,该村在沟道后的山坡上有200多亩土地,以前村民们上山需要走1个小时才能到达,现在“以坝代路”工程架起了一条便道,大家上山仅需要花费20分钟。
湟源:农村自来水入户率99%
一股股清泉涓涓地流向村落,一张张笑脸写不尽村民内心的喜悦。走进湟源县,记者感受到的是民生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给村民们带来的欣喜,目前湟源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9%。
【见闻一】走进实施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后新建设的波航乡胡思洞村,这里自来水已经普及到每一位村民家,许多村民家都安装上太阳能热水器。波航乡胡思洞村村支书张英邦对记者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利部门实施了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们的用水。今年又再一次在波航乡日月藏族乡6个村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4490多群众、4144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湟源县农畜饮水工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90年以前主要以集中式供水点为主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二是1990年至2000年主要在供水点基础上,进行自来水入户改造;三是2000年至2005年主要以解决偏远边远、难度较大村社的人畜饮解困问题,并同时进行自来水入户改造。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建成各类供水工程138项,解决了7乡2镇146个行政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9%。
【见闻二】湟源县波航乡波航村,有这样一位“牛司令”,他从最初仅有一头牛发展到现在有10多头牛,而目前波航村全村养牛130多头,养羊2300多只。说起来,这些养殖专业户大都受益于世行贷款项目。波航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是世行贷款项目的子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不仅减少了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而且通过引进群众参与式理念,帮助农民解决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波航村就扶持农民发展畜牧养殖业,帮助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大通:以民生水利促民族团结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记者一行来到了大通县。“十二五”期间,大通县计划争取水利投资14.23亿元,全面建立防洪减灾体系,解决农村人畜饮水不安全问题、灌区续建配套与农田节水灌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的民生水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为民族团结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见闻一】 “我们村子周边大大小小沟道纵横,极易爆发山洪,如今修建了三道防护系统,我们身边的危险被搬走了!”大通县东峡镇尔麻村村民乔玉寿如是说。东峡镇尔麻村是一个藏族聚居区,它位于东峡沟流域的一条支沟里。每当到雨季时,这个村山洪暴发的潜在危险很大,泥石流对沟道两侧居民的生命财产威胁大。回想起治理前的情景,村民班国柱对记者说:“每到雨季,我们村的孩子都不敢去上学,而现在村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自实施了世行贷款小流域治理项目以后,山上种了树,修建拦洪坝,现在沟道里开始长草了,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一个好处。孩子上学也有了保障,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
【见闻二】走进大通县逊让乡麻什藏村,一片片山间坡地已经被改造成为梯田。大通县水保站负责人说:“以前这些坡耕地是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后,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同时项目区已实现农业耕作机械化。”在大通县实施的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分两区实施,即八里项目区和后拉项目区。项目未实施前,区域内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群众人均占有基本口粮田极少,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机械化使用程度不高,当地经济发展缓慢。从2013年10月八里项目区开始进行建设,11月下旬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完成坡改梯12500亩,完成田间道路11.04公里。后拉项目区在今年10月开始进行建设,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农业耕作的机械化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投入到第三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