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扶贫攻坚凯歌,奏响乌兰大地

19.12.2016  10:37

  沿着古丝绸南路西行,翻过橡皮山,就是被誉为柴达木盆地东大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曲唱响扶贫攻坚的凯歌正在嘹亮奏响······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打响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

  目前,乌兰县共有贫困户403户贫困人口1093人,根据省、州的要求,乌兰县创新思路和举措,按照“八个一批”及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精准发力,精准施策。

  乌兰县按照“党委牵头、政府主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县政府与各镇,各镇与各贫困村分别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动员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投身精准扶贫工作中,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从实际出发,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

   美景打开“致富门”,景区开发带动贫困村

  立足实际,寻找“金点子”,旅游扶贫的代表当属乌兰县的茶卡镇了。茶卡,因地处茶卡盐湖北畔而得名,地处109、315国道交汇处,是海西州“东大门”的第一镇。这里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从传统的“大青盐”生产发展至“盐湖”观赏,茶卡盐湖旅游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势态,今年6至9月旅游旺季,游客已经超155万人次,比去年增长60%以上,同时,景区的开发也带动了周边的贫困村。

  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村和巴音村,都是易地搬迁的村庄,依托茶卡盐湖旅游资源,原本依靠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的村民,有了自己开店做老板的想法,张得林便是其中之一,今年在村里他开起了小饭馆。

  张得林说:“以前,家里四口人全靠我一个人每月不到2000元的打工工资,借着茶卡盐湖旅游业发展之际,我自己在村上开了个小饭馆,家里的劳动力也得到了利用,还能多挣钱。”

  巴音村村民马正虎是今年全村最后4户贫困户之一,今年在旅游旺季来临之前,村领导及时协调给他提供了3万元的贷款,他搞起了家庭宾馆,收入十分可观。马正虎说:“今年,旅游火爆,已挣了4万元,把欠款还完后,还能有富余。”

  茶卡村“第一书记”说,茶卡村实行易地搬迁以后,依托茶卡盐湖旅游资源,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愿望较强烈,已经形成了旅游村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第三产业逐渐兴旺起来,开办汽修宾馆餐馆的户数多起来了;种植户流转了闲置土地,为当地提供充足的果蔬供应,还有21户主要搞养殖,每年的屠宰量达55000只,人均收入预计达7000多元。

  美丽的茶卡盐湖景区打开了一扇“致富门”,不仅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脱贫机会,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发展机遇。

   沃土培植“摇钱树”,产业分红带活贫困户

  如果说茶卡盐湖的旅游开发是占尽了“天时”和“地利”,那么从实际出发,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牧产业,便是“人和”的一种表现了。

  乌兰县是海西州的高原生态农牧业示范基地,柴达木福牛、柴达木枸杞、茶卡羊等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企业前来投资,奠定了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根基。

  就在前不久,经过近一年建设,总投资1.05亿元的乌兰县“茶卡扶贫产业示范园”开园,并且进驻企业10家。扶贫产业园开园当日,乌兰县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向乌兰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举牌支付扶贫资金资产收益分红240万元,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908人,人均分红2643元。

  乌兰县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卡羊养殖、繁育、收购、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尝到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的方式为贫困户分红的甜头,全县各地企业与村镇纷纷效仿,一时间,柴达木枸杞种植、藜麦种植、柴达木福牛养殖等特色产业企业加入到了这样的扶贫新模式。

  今年,铜普镇都兰河村、河北村、察汉诺村3村扶贫项目资金122.88万元,以入股方式投入乌兰县金泰哇玉农牧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经营理念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并按照“股份合作、联建共享、保底分配”的原则,每年拿出投资金额的12%,对都兰村等3村贫困村民进行保底分红,并根据当年收益情况在保底分红的基础上增加分红额。首期兑现农牧户分红资金14.75万元,192名农牧民每人分红768元,有效带动农牧民增收,实现企业和农牧户的双赢,并进一步激活原有村集体经济,最终实现“造血”扶贫。

  “扶贫项目资金入股+专合社经营管理+贫困户年底分红”模式,实现能人带穷人,资本变股金,构建贫困户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使贫困村脱掉了“贫困帽”,率先开辟了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新途径,对全县实施产业扶贫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今,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乌兰县茶卡扶贫产业示范园区与京东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产业扶持、人才培训等模式,以电商手段助力当地“精准扶贫”工作。

   金融提供“硬实力”,资金保障撑起新希望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引导作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财力”相助。乌兰县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再向这些贫困户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让他们树立“能创业”、“敢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才能拔掉精神上的穷根。

  长期处于贫困边缘的柯柯镇东沙沟村村民赵生宽说,长期贫困让自己觉得自卑和不自信。东沙沟村党支部在对贫困户按“八个一批”,制定“一户一策”的脱贫计划时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并且获得了扶贫互助社“扶贫资金”。

  “去年,我从村里互助社借了1万元,购买了一辆三轮车,在附近工地上搞运输,不到一年就挣回买三轮车的钱。”赵生宽说。

  记者粗略地算了一下,按当地银行优惠的利率水平,贷款1万元,一年期利息近500元,而从互助社借1万元,一年到期后只需要支付260元的占用费,贫困户还可以无偿使用互助资金。

  贫困村互助资金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并按一定比例缴纳的互助金为依托,以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在贫困村建立起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和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

  “扶贫互助社”是探索财政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户想要发展创业急需资金的难题,同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能力。

  从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明显。乌兰县充分地利用“互助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将省级下达的750万元互助资金,在15个贫困村成立了“扶贫互助社”,按照“扶贫互助、民有、民管、民用、民收益”的原则,建立自助长效发展机制,提高农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斩断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扶贫策略。到目前,乌兰县为全县贫困人口共制定帮扶举措575条,并且依托更好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扶贫资金、更适宜的产业项目,努力让扶贫工作见实效,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迈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富强之路。(张浩)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