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源远流且长— —“2018年青海地方曲艺展演活动”观看记
青海新闻网讯 初秋的凉意也无法挡住人们匆匆的脚步。
9月29日上午,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三三两两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朝着县城西面的彩虹剧场走去,参加由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主办,青海省文化馆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承办的“ 2018年青海地方曲艺展演活动”。由青海省文化馆、西宁市群艺馆、海东市群艺馆以及西宁、海东各县群艺馆选送的十多种、十几台地方曲艺节目将在这里上演。
彩虹剧场内、舞台上灯光璀璨。昏暗的观众席上,一个个闪亮的手机屏幕格外醒目,那是观众们在拍摄现场节目,准备日后回味或者与亲友分享。戴着头巾的农妇、领着孙子的老汉、看得如痴如醉的中年汉子神情格外专注。
青海地方曲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它还承载了一代代青海人的集体文化记忆。舞台上,随着三弦的铿然响起,一曲青海官弦《老鼠告状》(又名《五鼠闹东京》)开演了,表演者是66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毛延奎。初始,三弦声音委婉,如泣如诉,但那不过是高潮到来之前的铺垫罢了,随之而来的声响,在毛延奎手中如同铙钹齐响、锣鼓共鸣,宛若铜琵琶在关西大汉手中发出的铿锵之声。
谈及自己的经历,毛延奎说: “我年轻时,很长一段时间,青海地方曲艺被列入‘四旧’禁止演出,我也不得不闲坐在家里。现在,我被评为青海官弦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还是西宁贤孝的市级传承人,每年政府发给我几千元的传承人活动经费,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尊敬。政府对青海地方曲艺的重视和保护程度,真是前所未有的高啊!”
在这次展演中,不仅有青海越弦《伯牙抚琴》、青海平弦《水淹金山》、青海下弦《麻全义孝母》这样的传统曲目,还有新创快板贤孝《郭家寨邀阿舅》、西宁贤孝《晚年的法图玛》、青海打搅儿《好日子》等新创曲目。
在新创作的青海道情《骑着毛驴看青海》中,张果老骑着毛驴下凡,饱览青海的秀美风光,体验青海的快速发展,最后发出“不愿做神仙,愿做青海人”的感叹。演员以简板和渔鼓伴奏,说白、韵白、念诗、唱词相得益彰,表演形象生动、诙谐幽默,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64岁的威远镇居民屈进元告诉记者: “青海曲艺种类多、曲牌多,音乐‘受听’ (好听),我们这些地道的青海人都喜欢听。如今,互助县的老年大学有专门的曲艺班,县城上还有演唱青海小调、秦腔等的好几处表演场所,我们经常去听。”
知名青海地方文化学者程起骏说:“青海曲艺是青海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展演中,传统曲目让人感受到了青海曲艺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底蕴;创新曲目让我们感受到了青海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各族群众的感恩之心。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青海文化部门在挖掘传统地方曲艺和创新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此外,在28日,我省曲艺界的十多位专家,以“青海地方曲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座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