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决关键科技问题 全面支撑“大气十条”实施
中国环境报记者郭薇北京报道 为应对近年来我国多地接连出现的以大气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天气,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日前,环境保护部启动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2014年度项目。
记者了解到,2014年度计划重点围绕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清单构建、颗粒物监测与来源解析、人群健康影响评估、移动源控制以及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等方面安排部署了25个项目,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中原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支撑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
记者从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获悉,《清洁空气研究计划》2014年度项目部署突显了要优先解决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底数不清、机理不明”的问题,如针对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问题,部署了“典型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工业涂装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餐饮业挥发性有机物及颗粒物排放特征及控制技术评估”,将为建立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清单,摸清不同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提供科学的技术方法。通过部署“国家环境监测网空气自动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和“固定污染源烟气细粒子监测技术方法与规范研究”,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质控体系,建立污染源细粒子监测技术方法,为环境和污染源中细颗粒物“测得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部署“京津冀区域城市大气细颗粒物实时源解析技术研究及应用”,加强大气PM2.5实时快速源解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大气污染防治“对症下药”提供技术手段。通过部署“典型区域细颗粒物污染特征与人群健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室内空气细颗粒物污染和健康风险评价及控制对策研究”,开展典型区域室外和室内PM2.5的健康风险研究,提出防控对策,为人民群众做好健康防护提供方法支持。通过“国六阶段机动车尾气细颗粒物的粒数和质量排放限值研究”、“车载诊断和油气回收系统在机动车排放监管中的应用研究”和“非道路机械尾气细颗粒物排放清单和减排途径研究”,为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和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2014年度《清洁空气研究计划》项目部署的另一个特点是加大对污染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快了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部署了“京津冀城市大气边界层过程对重污染形成的影响研究”、“京津冀大气颗粒物相互输送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京津冀区域道路交通扬尘检测及排放量核查核算方法研究”、“北京地区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发展态势和控制途径研究”、“首都机场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其对周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河北省重点城市细颗粒物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管理技术研究”、“ 中原经济区大气细颗粒物来源及控制研究”、“长三角大气质量改善与综合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关键支撑技术研究”。
《清洁空气研究计划》领导小组组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要求,做到边研究边产出、边研究边应用,注重成果产出。《清洁空气研究计划》领导小组副组长、总体专家组技术总师、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在项目启动会上也强调,《清洁空气研究计划》要按照“强化创新、填补空白、成果落地、服务管理”实施原则,切实抓好项目的过程管理,抓好产出,做好服务支撑。
记者了解到,《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实施不到一年的时间,已产出了首批重要科研成果。环境保护部已经发布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为各地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方法和工具;还面向全国发布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措施选择与实施效果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等8项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将为全国各地开展大气污染物总量核算、重污染应急调控、空气质量改善方案编制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