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当历史亲历者成为历史
新华网西安8月6日电(记者陈晨、李华、李一博)这篇稿件还未来得及完成,一位历史亲历者已成为历史。
8月5日中午,当记者正在整理一天前采访陕西省子长县95岁高龄八路军老战士钟彪的资料时,接到当地一位同志的电话:在我们离开几个小时后的4日晚8时20分,老人走了。
记者的笔触瞬间凝固,一时竟无语凝噎。
这原是一次不寻常的采访。4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子长县陈家洼村山峁之上的一排窑洞前,前一天精神尚好的钟彪老人,当天上午突感不适,见到我们时,坐在轮椅上已说不出话来。记者担心打扰老人,本想问候后就此告别,但陪在钟彪身边的6个儿女说:“听说你们要来,父亲很高兴。你们别走,他坐在那里听着、看着,也会笑的。”
这位戎马半生的八路军老战士,在抗战硝烟四起的年代,经历过前线数十次对日战斗,曾参加过平型关战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老学员。在安顿好老人后,子女们平静地讲述,将时间的指针拨至1934年的秋天。
那年,14岁的“放羊娃”钟彪在山上放羊时遇到了红军,听说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他扔下鞭子就跟着队伍走了。一个苦孩子的命运就此改变。
1935年6月至次年7月,钟彪在红一方面军补充师担任排长,后又担任抗大前身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步兵学校警卫员。抗战爆发后,他被编入八路军115师343旅。1937年秋,他与战友集结在陕西省三原县,随后作为先遣部队从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进入战区。9月中旬在山西雁门关、平型关等地抗击日寇。
老人曾回忆:“当时日本人想进逼太原。我们的部队经过急行军,准备在平型关南侧伏击日军,与阎锡山的部队配合作战。这场伏击战非常惨烈,一些战友牺牲在战场上。”最终,八路军115师以自身伤亡400余人的代价歼敌1000余人,成为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只有经历过战争,才会明白战争的残酷与侵略者的残忍。“日本兵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惨景。父亲说,他曾亲眼见到溃败的日本兵把自己的伤员和尸体堆在一起焚烧。”钟彪的次子钟子林说,抗战时的条件极为艰苦,而日军的武器装备先进,父亲曾不止一次叹息:“我们的装备太差了!”
1939年8月,钟彪回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几年的前线作战中,钟彪两次负伤。亲历战争,给他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父亲总说,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钟子林说,父亲很喜欢看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但总觉得,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电视里的描述。
3年的抗大学员生涯,让钟彪学习了文化,“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伴随他一生。解放后,钟彪先后在子长县法院、工业局、电厂、电力局等单位工作,但始终保持抗大学员严于律己的特质。家中保存的24本笔记本里,一摞摞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安排,承载了老人的理想与本色。
“父亲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连公家的自行车都不让我们骑。后来有了公车,我们也从来没坐过。”钟子林说,离休后,老人在家里自费订阅了报刊杂志学习,每天看新闻雷打不动。每日清晨,他都会催儿女们去上班,说“公家的事不能耽误”……
此情可待,老兵已逝。
儿女们说,今年钟彪有个心愿,就是能在电视里看到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看到当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抗战英雄们接受检阅。
但他没有等到那一天。
在子长县,如今健在的抗战老兵还有130余人,但都年事已高,不少人已无法说话。
钟子林说,他们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在父亲身体健康时,更详细地记录下他当年参加抗战的经历,仅留下只言片语的琐碎回忆。“他的经历本身也是抗战历史珍贵鲜活的资料。父亲一走,有些事就留不下了。”
一位历史亲历者成为历史,但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