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基层 听民声:现在的农村变了样

12.03.2018  09:58

  青海新闻网讯 3月7日,初春的河湟谷地已渐渐变暖,正是犁地播种的好时节。农村里,小鸟们已前来“光顾”,农民们在田地里挥着铁锹翻着土,仔细地播撒下各种不同的种子,期待到秋天可以有个好收成……

  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沈家村里,将近100个塑料大棚错落有致地搭建在山上。56岁的王文正在自家的大棚里进行授粉工作,虽然外面还是一片光秃秃的景象,而大棚里已然是绿意盎然,春暖花开。

  大棚里的西红柿、黄瓜、菜瓜等蔬菜都已长出苗子,角落里还有一小片绿油油的田七,“我也是前几年偶然发现大棚里可以种植田七,这属于中药,种着简单方便,却能卖个好价钱,我就每年都种上一小块,成熟后自己摘好拿出去零售。”王文介绍。

  王文一家两口人,夫妻俩都靠种植为生,以前还没分家的时候只有0.2公顷庄稼地,只能种植小麦,有时也种点蔬菜,由于人多地少,一年连自家吃的都不够,一年收一茬,收成好的时候,每年能有个六七千块钱的收入。

  七年前,区政府免费为沈家村的村民提供了用于搭建塑料大棚的钢管和竹竿,王文想趁这次机会转型种植大棚,自己贷了六万元的款,流转了0.67公顷土地,建起了3个大棚,开始种植蔬菜,并销售到平安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和早市。

  “大棚种植属于保护栽培,一年可以成熟两三茬,菜熟得快,卖得多,再加上这里的土地富硒,种植时我们也严格控制化肥量,到现在已经种出了特色,每个棚每年纯收入就有三万块钱,效益比以前多多了。”王文谈着感受。

  收入多了,王文又在大棚旁边流转了1.33公顷土地,建了自己的樱桃基地,今年是第四年,樱桃已经开始慢慢挂果了,王文看到了希望,如果成功,预计他今年还会增加十万元左右的收入。

  种植樱桃,王文还是头一次,这都要得益于区农牧局的“菜篮子”办公室时常走进村里,给农户们提供化肥农药、地膜等硬件设备和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知识。王文还通过参加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取得了新型农民资格证,这些都在助力农业的发展、现在,王文不仅还清了贷款,还盖了新房,装修了封闭,配齐了家具电器,买了一辆家用面包车,还配了三辆电动三轮车用来去市场销售蔬菜。“现在的农村生活好起来了,农业也强起来了,我还准备将我的大棚改建成最新式的大棚,种出更多的特色菜,我也富起来啦。”王文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希望。

  沈家村不仅有塑料大棚,还有好几个养殖大户。沈延连在村里从事养猪已经第16个年头了,2002年,村里号召“连片养殖、分户散养”的政策,沈延连有着从老一辈那里得来的养殖经验,便抓住机会,开始搞养殖。村里提供了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能繁母猪12头,当年就见效益近2万元。加之区畜牧局对养殖人员进行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沈延连最多的时候饲养近600头,纯收入达到20万元。“现在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了,我们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沈延连用自己挣到的钱支持着家中的两个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

  “下一步,我打算转型培养鲜花和菌类,农村要变得越来越美,我当然也不能拖后腿,什么事情都比不上青山绿水重要啊。”沈家村为进一步推动全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彻底改变“脏、乱、差”的不良现象,正努力营造着整洁、美观、有序的村容村貌,作为养殖大户,沈延连十分认可并从行动上给予支持。

  “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先进村”、“海东最美乡村”、“省级卫生村”等这些殊荣,无不显示出沈家村在让农村越来越美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尽管还没有到枝繁叶茂、鲜花盛开的时节,但广场上的一排排松树、山坡上的一片片树林,也能想象出夏天时的沈家村有多么美丽。

  最近,通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沈家村更是基本实现全村无裸露垃圾、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贴乱画等现象,环境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沈家村面貌的显著变化,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切实改善,群众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