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写在全省“两会”召开之际(一)

18.01.2015  12:2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人的愿望,抓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抓最大的民生工程。

  “省委坚定地认为,有必要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切实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骆惠宁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传递了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信心、坚强决心,表达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永续发展的鲜明态度。

  七次全会召开后,青海进一步推动生态功能区工作重心转移,科学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把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成青海最大的优势、财富和品牌,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

  二

  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希望,更是青海发展的迫切需要。

  完全可以说,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深刻领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青海要保护好生态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握青海生态在国家全局中的特殊战略地位,立足于青海的省情和资源禀赋做出的发展战略。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是实现青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青海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关系的不二选择: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只有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抓住“三期叠加”阶段的本质特征,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才能更好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加快构建反映经济社会变动趋势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增长、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

  三

  青海所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而不是就生态抓生态,就发展抓发展。

  为此,去年制定并实施了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一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扎实推进,治理区生态状况持续改观,带动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扩面提速增质;制定并实施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在6大领域30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了系统部署,有的已取得积极进展。今年1月13日,《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省诞生的第一部省级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也是除贵州省之外全国第二部省级层面的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

  为此,科学把握大势,不断探索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的方法,贯彻好国家有关政策,深入实施循环经济先行区行动方案,合理确定预期目标,直面问题,主动作为,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添后劲,推动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去年在财政比较困难、支出压力大的情况下,对民生投入没有减少,继续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5.6%。

  青海大地,天蓝水清地绿、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

  四

  省委的精神坚决贯彻,制定的方案迅速落实,这是青海一贯的做法。

  长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自然美、生态美、发展美的壮美画卷在青海大地徐徐展开,为大美青海乃至美丽中国熔铸了坚实的路基,让我们看看这样一些感人的画面:

  三江源二期覆盖面积扩大到39.5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持续改观;玉树市隆宝自然保护区1984年初建时黑颈鹤种群仅有22只,全国也只有1000只左右,极其珍稀,目前黑颈鹤数量已经达到216只,斑头雁种群由最初的1000余只增加到了现在的1万余只; “千湖之县”、全国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县——玛多县,4077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雪山、湖泊、草地浑然一体,黄河源头“千湖”美景令人震撼;青海湖水面新增加182平方公里,去年底达到9年来最大值。

  海南藏族自治州以“打造三江源绿色产业集聚发展桥头堡”为目标,依托项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西宁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至西部省会城市先进水平,湟水河水质达到国家控制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占到已形成产能的30%以上;海东市以“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的“三绿”大生态建设思路,赋予了海东绿色生态发展新的使命。

  ……

  从三江源头到湟水之滨,跨越上千公里的大地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保名片鲜亮动人。

  五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准确把握形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青海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客观反映,既有青海发展阶段的鲜明特点,又是全国“三期叠加”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同时,也意味着青海将在较长时期内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解决困难、应对挑战,根本出路在于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爬坡过坎中实现稳增长。

  面对成绩不自满,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挑战不胆怯,面对未来有信心,是青海人应有的精神品质。

  应当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不断改变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增长模式,放眼全球,把握大的趋势,坚定发展信心,更加奋发有为,切实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以良好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地牢牢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不负重要战略机遇期。

  惟有如此,才能让未来的青海生态文明诗韵流淌,让蓝天白云辉映相伴,城镇乡村绿色环绕,江河湖泊清波交响。

  六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增强思想自觉。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所在,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体现,是深化生态领域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一定要用强烈的责任感守护好建设好美丽家园。

  应当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用新的理念指导当前与未来发展,用新的视野把握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机遇,用新的体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进一步处理好全局与局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进一步从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让生态文明、绿色梦想,浸融在青海的血液里、骨子里,体现在青海的决策中、实践中。

  七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增强行动自觉。

  应当抓住国家六部委将我省列入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机遇,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目标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态重点工作全面有效地落到实处。

  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拓展、自然修复与项目治理、专业队伍与组织群众相结合,抓好重大生态修复和治气、净水、增绿、护蓝等工程,力争到2020年在重点生态治理区实现全覆盖,提升全省生态保护建设水平。

  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二期、祁连山和柴达木水源涵养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植树造林等重大生态工程,从整体上恢复和强化生态功能。

  深入推进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和湟水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一批城镇垃圾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排放治理、土壤环境监测和地理国情监测等项目,提升环保设施和监测服务的效能。

  在高原湿地保护、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东部地区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生态修复大工程、大项目,确保生态投资不减少、项目不断线。

  让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随处张扬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

  八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攻坚战”和“持久战”,贵在行动,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以改革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落实责任,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大力推进生态领域改革,健全完善考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的更大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而奋斗。

  我们期待着,三江源头芳草萋萋、清涌澎湃,高原湖泊烟波浩渺、百鸟竞翔,湟水两岸山清水秀、四季妩媚……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如歌如诗的青海绽放着更加美好的生态文明色彩。(江源平)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