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我们共同走过——写在青海民族大学更名五周年之际

06.05.2014  18:51

  青海新闻网讯 2009年4月15日,青海民族学院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5年来,青海民族大学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学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瞄准“三区”建设战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瞄准青海“三区”建设战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青海民族大学始终遵循的原则。着眼于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实施专业和课程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深化师范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改革等10项综合改革工程,对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10年9月起,每年从藏族新生、汉族及其他民族新生中各选拔30名品学兼优、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组成2个“藏汉英”三语人才尖子班,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重点强化藏语、汉语、英语和政治理论教育,同时每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夏令营活动,还安排一学期时间到国外大学学习,努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以工商管理学院为依托,全力打造“江河源卓越财会人才实验班”,学校为此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选配最优的师资力量,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培训,以考取高资质专业证书或考取专业研究生为标志,重点培养在专业领域具备较高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人才。从全校法学类专业中精心挑选40名学生,开设“江河源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学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师资配备等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实行淘汰机制,保证学生培养的高标准和高质量。积极推进开放办学战略,自2009年以来,共选送414名本科生赴法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及中国台湾等地区大学学习,与德国、法国、日本、沙特阿拉伯、也门等10多个国家的20余所著名大学、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10多人,主办10余次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同时,加大留学生招生培养力度,留学生规模常年保持在200人以上,其中“学历生”占比达到10%。

  由于起点较高,目标明确,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近3年来,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连续两年居青海本科高校首位。

  发挥学科建设作用助推教学发展上台阶

  “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根本问题,才算抓住了办学的关键”。这是校长何峰的一贯主张。正是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青海民族大学借助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对口支援,按照品牌学科、特色学科、传统学科、新兴学科的分类和要求,打造藏学、民族学、管理学、法学等品牌学科,强化民族医药、艺术设计、民族传统体育、蒙古语言文学等特色学科,促进经济学、汉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和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传统学科转型,花大力气建设电气信息、土建、交通运输、生物工程、药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水利水电等理工学科,实现了文、理、工学科合理布局,增强了社会服务功能,形成了与青海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近3年来,依托11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成4个“人才小高地”,组建了35个学科团队,特聘“昆仑学者”21名,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00多名,极大地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针对全省发展布局,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相继建成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和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化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和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共建实验室。马成俊博士负责的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先后完成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57部,发表论文396篇。林鹏程博士主持的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化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立足青藏高原藏药材及特色植物资源,开展藏药药效物质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完成了河湟红花综合开发及产业化研究等全省多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进行了“河湟红花黄色素”、“河湟红花油软胶囊”等产品开发,形成了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经济产业链,对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李军乔博士主持的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青海蕨麻1号新品种扩繁与示范”,制定通过了蕨麻国家商品标准和地方标准3个,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着眼高原民族特色提高服务社会新水平

  在办学中着眼于高原民族,立足于服务社会。对藏学、民族学、藏药学等已经形成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以及能够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青藏高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方向,加以重点策划,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学术力量,给予优先支持。何峰教授通过深入挖掘藏族生态文化内涵,主持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族生态文化》,获得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星全成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传佛教四大活佛系统与清朝治理蒙藏方略》,深刻揭示了佛教高僧在边政建设中的作用。毛继祖教授主持完成的“藏传医药经典丛书”《蓝琉璃》、《医学四续》、《晶珠本草》、《月王药诊》等汉译“丛书”,体系完整,逻辑严谨,内容准确,通俗易懂,引证规范,对弘扬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及开展藏医药研究、指导临床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由该校精英和智囊团主持完成的《吐蕃政治制度研究——兼论藏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研究》、《黄河上游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青海藏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青海境内黄河上游水库移民问题研究》、《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八部〈格萨尔〉汉译本系列丛书》、《青藏高原城市化模式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对推动青藏高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保护、生态移民、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光荫荏苒。青海民族大学犹如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焕发着耀眼的光芒。面对自信豪迈的前进征途,面对激流勇进的时代步伐,青海民族大学始终站在历史的发展前沿,在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工作中,正在作出积极的历史贡献和不可磨灭的时代功绩。(作者:阿进录 严小菊 都乔国柄)